2025年08月04日
七月流火,八月未央。鄂尔多斯高原的风掠过市第一中学伊金霍洛校区,喷泉在晨光中翩跹,沉甸甸的金杏压弯枝头。
躬耕幸福暖城,守望教育初心。深耕教育一线三十载,他六年间带领一所深陷“县中困境”的老校破茧成蝶,更将学校打造为自治区唯一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县域中学;他用实干诠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创新书写县域教育的奋进答卷;他就是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副校长、伊金霍洛校区(俗称南校区)校长陈峥。
铸魂:精神立校的“定盘星”
走进陈峥简洁有序的办公室,三件物品引人注目:一幅泛黄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图,一张首届“石榴籽班”毕业合影,一本学生手写的“三色错题本”。这映射着他治校的核心密码——以文化人,以精神铸魂。
2019年12月,陈峥初到南校区时面临严峻挑战:生源流失率超40%,优质师资匮乏,社会信任度低迷。面对困局,他选择扎进师生中间寻找答案。
每天清晨,他早早地走进校园;课间常见他俯身与学生交谈的身影;办公室的门永远敞开——“管理不是批阅文件,而是倾听师生的心跳。”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记录着课堂观察、学生困惑和教师建议。一学期听课超100节,参与集体备课50余次,他用脚步丈量教育的温度。
“当县域高中陷入‘优质生源流失-教学质量下滑’的恶性循环,唯有精神立校方能破局。”陈峥更是将信念化作行动:
——校训融入血脉:“自信修德,自胜成才”不仅镌刻于石,更践行于日常。百日誓师,千张“梦想卡”挂满校园古柏,每一笔都是青春的宣言;成人礼上,亲子共启《家书盲盒》,泪水与拥抱中传承家国情怀;学生会参与定制食堂菜单,自主管理社团活动,自信在细微处生根。
——榜样照亮前路:往届毕业生寄语里,考入名校的学子箴言熠熠生辉。中国人民大学聂书昕的“千日奋发换一朝展翅”,武汉大学石硕的“每日进步是破局利器”,哈尔滨工业大学纪帅的“追梦脚步永不停歇”……这些从南校区飞出的“金凤凰”,成为在校生心中最真切的星辰。
——荣誉凝聚共识:全国青少年文明礼仪示范学校、全国创新改革发展试点学校、国家基础教育实验学校……23项自治区级及以上奖牌熠熠生辉。陈峥常说:“每一块奖牌都是师生用汗水浇灌的‘金杏’,它证明县域沃土同样能孕育精英教育!” 前几日,教务处主任冯杰的电话成了“热线”:“网球特长生名额十分钟抢空,属地外咨询量翻倍。”校史馆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奖牌与清华“昇华计划”签约照并肩陈列——这是对“精神立校”最有力的注脚。
燎原:星火燃亮的“示范力”
2019年,一条跨越1260公里的教育长河在黄河“几字弯”畔奔涌。伊金霍洛旗与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签订五年委托培养计划,为120名草原学子点亮求学路。
青海少年旦正加初到鄂尔多斯时,面对现代化校园既欣喜又忐忑。陈峥肩负起重任,带领团队为“石榴籽班”量身定制成长方案:学业护航,骨干教师“一对一”辅导,藏语教师全程陪伴;生活暖心,发放生活补助、购置医疗保险,食堂开设青海窗口;情感守护,班主任张钧发现学生只有2本旧字典,连夜发动党员捐赠图书50余册,被孩子们唤作“张爸爸”。
三年后,旦正加以全省第9名的成绩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创家乡高考历史记录。全班40人中92%升入本科,河南县委专程发来喜报。
爱的故事持续流淌,班主任郭宝郎为464班每个学生定制刻名红手链,寓意金榜题名。学生万玛仁青哽咽道:“过去总羡慕‘别人家的老师’,原来宝藏老师就在身边!”
2024年,南校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陈峥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县域教育的振兴需要星火燎原。”他主动扛起示范引领的责任:
——区域协同“造血”:在旗教体局指导下,与伊金霍洛旗蒙古族中学深度结对,组建“教育共同体”。陈峥带领团队多次深入蒙中,共商办学理念、同研课程改革。南校区常态化选派骨干教师赴蒙中支教、参与“同城走教”,将“6+1”课堂模式、“三纵三横”质量监控体系等核心经验倾囊相授,助力兄弟学校突破发展瓶颈。
——经验辐射全国:“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的金字招牌吸引多省市考察团纷至沓来。陈峥亲自接待,毫无保留地分享青海“石榴籽班”的精细化管理、跨文化融合实践,以及将县域“局限”转化为“特色”(如依托地域文化开发校本课程)的创新路径。他的专题报告《从“输血求生”到“造血强骨”:县域高中的破圈之道》引发广泛共鸣。
——数据彰显质变:示范辐射的效应最终体现在育人成果的持续跃升。在校生从1500人增至3150人,本科升学率从50%上升至98.73%,一本率从23.5%提升至54.7%,创校史新高;体育、艺术类学生在国家级、省级赛事获奖数量五年间翻了两番;机甲大师社、无人机社、健美操队等特色社团从无到有,在全国舞台崭露头角,印证了“五育并举”的丰硕成果。
答卷:幸福暖城的“守望者”
“课堂不变,教育难兴!”陈峥带领教师团队扎根教改一线,构建“三纵三横”质量提升体系:纵向贯通学段,高一抓习惯养成,高二强能力跃迁,高三促目标达成;横向闭环管理,备课重学情分析,上课强互动生成,辅导讲个性施策。
他主导的“6+1”学本课堂彻底告别“满堂灌”:数学课上,学生围绕函数模型展开辩论,教师化身“思维点火人”。“导、思、议、展、评、检、用”七环节,让学习真实发生。课程改革更显魄力——构建“3+1+2+X”多元课程体系:近三年学生斩获学科竞赛国家级奖12项、省级奖百余项。
2025届学生刘柯显的“逆袭”成为典范:入学时中考527分、全年级575名,三年后在教师“学业增值表”精准帮扶下,以613分考入江南大学。
暮色四合,校园灯火渐明。陈峥习惯性地在教学楼走廊间“走动式管理”。办公室的门永远向师生敞开——“管理不是看报表签文件,而是听真话、看实情、解难题。”
他坚信,教育的温度藏在细节里:与因竞赛失利沮丧的学生长谈,点燃其重振旗鼓的信心;协调资源为带病坚持上课的老教师减轻负担;深夜接待焦虑的家长,共商个性化育人方案……这些碎片化的瞬间,汇聚成师生心中“有困难,找校长”的信任基石。
陈峥的育人答卷,写在金杏压枝的校园里,写在旦正加们跨越千里的录取通知书上,写在“石榴籽班”孩子们互赠的格桑花瓣中,更写在伊金霍洛校区从“困境典型”到“示范标杆”的蜕变历程里。
当他弯腰拾起一枚坠地的金杏,将其轻放于来访者掌心,话语掷地有声:“果实成熟从不是偶然。振兴县域教育,需制度破冰的勇气、课程重构的智慧,更需让师生笃信:扎根脚下的泥土,生命亦能绽放最耀眼的光芒,触摸属于高原的星空。”
夕阳熔金,“为振兴县域高中探路”的标语在校园里闪耀着。黄河的“几字弯”在此深情环抱,陈峥和他的团队点燃的这簇星火,正以破竹之势,照亮更多县域高中砥砺前行的突围之路,书写着新时代“教育强国”基座最坚实、最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