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30日
在暖城,羊肉是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俗话说得好“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气温一变,想吃羊肉的那颗心就按捺不住。更有甚者冒着大雨天也要去街头巷尾找寻自己中意的那家肉质鲜香且味道不膻的馆子。羊肉作为中医严选的进补食材,一碗热乎乎的羊肉,就能温阳散寒,令人元气满满,成为暖城拾味里平凡人生的幸福剪影。
羊肉的做法在鄂尔多斯有很多,炖、煮、涮、烤等花式做法看得人眼花缭乱、口舌生津,但在我记忆中最令人惊艳的做法是干崩羊肉。第一次吃到干崩羊肉是在念初中时候应邀去朋友家开的饭馆吃的。一家位于准旗薛家湾镇巷子里的“李二干崩羊肉店”,初中时候的腼腆胆怯,导致当时“二叔”盛情款待下也只吃了几块,但是鲜香的味道却印入记忆的味蕾里,以至于好几年都难以忘记。
前不久碰到几个朋友,我们还专门探讨起干崩羊肉的做法。好似一名美食老饕做学问般严谨论证炖肉的食材,惊叹不加水、不用油、一把盐,利用羊肉本身携带的油分,就能烹制出鲜而不膻、肥而不腻、味道醇香、风味独特的干崩羊肉。
一
干崩羊肉是一种独特的羊肉烹饪方法,起源于鄂尔多斯地区。这种做法不需要加水,主要通过羊肉本身的脂肪在烹饪过程中慢慢炖煮,使羊肉鲜美且不腻。至于干崩的做法从何而来?源于本地古老深厚的民族文化浸润与庄严悠长的黄河文化影响下,融合多元的饮食文化,将原本朴素的食材发挥出独特的香味。
干崩羊肉好吃是选用的羊肉比较好,需特有的三年生鄂尔多斯山地山羊,这种羊因为常年食用山上的天然草药,肉质细腻,口感独特。干崩羊肉好吃是因为烹制过程的厨艺,以及盖锅慢炖的那两个小时锅气。
我认为,食材与厨艺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论食材,我们鄂尔多斯的羊肉本身就好,无论是阿尔巴斯山羊肉、乌审旗细毛羊、还是准格尔羯羊肉,往往只需要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就能制作出美味佳肴。论厨艺,同样的食材、刀工、火候、调味等工序,不同的人,依旧会做出不一样的味道。
干崩羊肉不仅是一道菜,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承载着风土人情和生活艺术,不仅含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能量,还蕴藏着深厚而温暖的力量。一盘干崩羊肉,更是包裹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鄂尔多斯地区独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技艺。
二
干崩羊肉的美妙,在于其搭配的无所禁忌。历来不同的食客也有着对干崩羊肉专属的搭配偏好,像鄂尔多斯西部三旗区那边会蘸着辣椒面或配着蒜片吃;也有如准旗达旗这边搭着黄米炸糕,蘸着肉汤底吃。
离乡外出的人们,总爱在返乡的第一时间,追寻着家乡的味道,在日趋雷同的城市生活中,可以找回一丝往昔的乡愁。的确,在很多时候,远方的诗歌也比不过面前热气腾腾的美食,味蕾记忆镌刻在童年的细节中、深埋在乡土的岁月里。
美食可见人间温情。《一日禅》里有句话:“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大抵是,家人闲坐,灯火可亲,为喜欢的人做饭,吃喜欢的人做的饭;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说: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正因此,热气腾腾的餐桌,一家人团圆,笑语满堂,推杯换盏,才会成为中国人最简单也最踏实的幸福。这时吃上一口味美弥香的干崩羊肉,比什么美味都好吃。
人们怀念的每一种味道,其实都与爱有关。在我们本地人关于时光的记忆中,不论是过节,还是家中大小事都离不开羊肉见证。羊肉是弥漫着烟火气的生活象征。正如李白在《将进酒》中写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写得多豪放,煮羊宰牛的境遇下,一气之下喝他三百杯也不嫌多。
过去,遍布薛家湾街头巷尾的羊肉馆子,现在依旧静静地开在那里。店面可能换新,但是在后厨熬煮的熊熊火光中,依旧能闻到羊肉的香味,仿佛诉说着大自然的无私馈赠。
三
在纪录片《蒙吃记》中,无意间看到弹幕评论区中有人写道“世界上没有什么不好的情绪是炖羊肉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再来一盘干崩羊肉”,这句评论触动我,原来内蒙古的美食远远不止于简单的大口吃肉般“豪放”,而是蕴含着我们草原儿女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美食的极致追求。
从科学的角度来说,美味的食物会带走烦恼,这是有依据的。当我们吃东西时,尤其是吃到喜欢的食物时,大脑会释放一种名叫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多巴胺与愉悦感相关,因此我们吃到美味的食物时,会感到快乐和满足。
想象一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满身疲倦外加班味十足的你走进一家饭馆,一进门就被温暖的羊肉香气包围。面前放上一盘味道醇香、风味独特的干崩羊肉,羊肉外表香脆,内里肉质依旧紧实,如此美味的冲击可以直接上手了!蘸着秘制酱料,热腾腾地一口咬下肚,五脏六腑分外熨帖,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任何烦恼都离你远去。
美食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还可以慰藉精神世界,温暖着无数风尘仆仆的赶路人。都说最诚挚的邀约一定少不了美食,倘若你跨越千山万水奔赴暖城,流年穿梭而出的美味,在沸腾的烹制中浮沉,淬炼出一盘热乎乎的干崩羊肉,这种人间美味,怎会辜负你的口腹之旅呢?
入夜时分,街巷饭馆里,点一盘干崩羊肉,再蘸上秘制料汁,在黄米炸糕的搭配下,味蕾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