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3日
那夜,微风带着秋的凉意,我站在路灯下目送韩伟的救援车消失在街角,他开车掉头转过来,摇下车窗时抓住我的手,“好兄弟,一辈子。”像一划而过的流星,在渐浓的夜色里快速闪过,一下击中我的心。
回到家中推开窗,满城灯火闪烁映衬着星空,久久不能入眠。回想起我们交往的这些年,他在救援公益道路上的点点滴滴,往事如烟波浩瀚,内心的感动却一直如此温暖。八年前初见时,他眼中也是如今日一样灼灼的目光,在北方小镇一个大雪纷飞的冬日,他带着十几个志愿者在结冰的路口推车,睫毛上挂着霜花,刹那间的微笑,比两旁的路灯还要敞亮。
他的血液里,流淌着“几字弯”北黄河畔蒙古汉子滚烫的赤诚。少年时总听父辈们讲“安达”的故事,那些在草原上以誓言结成生死之交的汉子,用生命守护着族人的安宁。退役后脱下心爱的军装,穿上印有“安达救援”的橙红色马甲时,又重新开始践行另外一种铿锵的誓言。
组建初期的救援队像一株破土的幼苗,在乍暖还寒的高原上艰难扎根。十几个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挤在租来的简陋房间里,墙上贴着整整齐齐的排班表,墙角货架上堆放着他们自掏腰包买来的几根安全绳和救援搭车电瓶。他淡定的眼光中显露出从容自信,带领着队员们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野外练习车辆道路救援,手指冻得握不住器械就哈口气继续训练。为了考取专业救援证件,他带领大家苦读到凌晨,笔记本上记满了救援数据和急救要领。“依法建队,以德立队,以爱聚队,以学强队”,这十六字被他用蒙汉两种文字写在队旗上,在鄂尔多斯料峭的寒风中猎猎作响。
2018年夏天的包头固阳,暴雨如注的深夜里,韩伟接到第一个跨区域重大救援任务。洪水卷着泥沙冲入小镇,600名群众被困在泥水涌入的街巷里。他带着队员们冒雨驱车百公里,到达时,眼前的景象让久经沙场的老兵也红了眼眶。婴儿的啼哭混杂着老人的呻吟,浑浊的洪水仍然在废墟间打旋。他没有犹豫,扎紧救生衣跳进洪水中,用身体当作支点固定绳索,队员们逐个顺着绳索进入搜救,为受灾群众搭建起生命通道。七天七夜,他们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累了靠在帐篷边打个盹,不间断地联系调运物资蔬菜保障600多名群众的饮食。他在报平安的电话中对我说:“安达救援,就是要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冲锋在前,为人民群众争取更多的救援时间。”
2021年,郑州特大暴雨,他带着30名队员星夜驰援。在浑浊的洪水里,冲锋舟突然被暗流掀翻,设备全部落水。危急时刻,他抓住漂浮的木板,让队员们踩着自己的肩膀重新登船。“快抓住我的手!”他对着被困在窗口的老人大喊,浑浊的洪水渐渐漫过胸口,却稳稳地托住老人颤抖的身躯。五天时间,他们转移群众 270余名,当最后一批受困者在黎明前获救时,韩伟蹲在地上啃馒头的样子被记者拍了下来,沾满泥浆的马甲下,露出半截挂破的袖口。
在鄂尔多斯高原上,安达救援队的橙红色马甲早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韩伟没有止步于应急救援,他带着队员们把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公益领域,看着队伍像滚雪球般壮大,每一次相见,言谈举止间总会听到他深思熟虑的宏伟构想。志愿服务范围也从道路车辆救援拓展到精准助老助残、校园安全防护、水上救援、禁毒宣传、消防演练、疫情防控、专业消杀、道路救援、寻人搜救、抗洪抢险、水域救援、智慧共享应急救援站、与青年作家协会共同开办公益图书馆、爱心送考等十几个公益项目,在鄂尔多斯周边地区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应对跨区域联动更加快速的救援响应能力,组建了10支安达救援队伍,从最初1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4000多人,800多名队员拥有专业救援资质,推动形成“壮大一个、带动一片、影响全区”的发展格局。率先组建高空绳索救援、急流水域救援和潜水救援特勤中队,填补了内蒙古救援领域的空白。亲自制定地域特性专业救援课程,不仅培训队内队员、社会各界人士,还走进政府应急部门,让救援知识惠及更多人。“公益不是一时的热血,是一辈子的守望。”他常对新队员说,要像草原上的长调,一曲一曲地接着唱。
最让他印象难忘的是在清水河县的小山村,一位被救援队救助过的老人颤巍巍地捧来热乎乎的奶茶,说要给安达的孩子们尝尝。那一刻,韩伟知道,他们种下的星光,正在人间大地的烟火里慢慢生根发芽。
如今的韩伟,目光依然坚毅如炬,只是眼角已有了细细的皱纹,手机相册里存满了多年来救援现场的照片。2023年在河北涿州,他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搭建绳索系统,为1980名群众打通生命通道。在甘肃积石山的寒冬,他带领七个救灾梯队运送201万元物资和暖心煤,往事历历在目。截至目前,他拥有个人救援服务累计时长近5000小时,团队救援被困车辆脱险8268辆,解救被困人员脱险12000多人的记录。为了更加精准地与救援时间赛跑,他半年里悄悄地加强体能训练,成功减重70多斤,我说他是少有的狠人,值得老朋友敬重。还有那些含金量沉甸甸的奖状、奖杯和证书,“中国好人”“最美志愿者”“全国红十字会先进个人”“最美退役军人”……是国家和人民对他这么多年从事志愿者公益事业的奖励和认可。但他最珍惜的是一位被救助儿童画的卡片,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谢谢橙红色的救援超人叔叔。”
一次到救援基地采访,正赶上新队员培训。韩伟亲自示范心肺复苏,膝盖跪在硬邦邦的地上,却不顾队员们让他起来的劝说。“每个动作都关系着生死,马虎不得”。说这话时,阳光正从楼宇间的空隙斜照过来,在他发梢镀上一层银边。那次疫情结束后,他因积劳成疾住进医院,我去病房探望时,护士和我说他需要静养,社会各阶层探望他的人太多,影响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他爱人对我说,你劝劝他吧,满脑子都是疫情防控,父亲病重在北京住院治疗,孩子刚学着走路,他的世界里全部都是救援了。我顿悟了,他常说的“安达”的另一层含义是安全到达,原来从穿上橙红色马甲的那天起,他就把自己当成了一座桥,让无数人在危难中得以“安全抵达”,而他自己却始终站在烈烈寒风中,瞭望着下一个需要守护的远方。
离开救援基地时,暮色中的鄂尔多斯高原笼罩着温柔的霞光。救援队的车库里,几辆救援车正在检修,年轻的队员们围在一起讨论明天的校园安全讲座。韩伟简陋的办公桌上,放着一本翻旧的笔记本,打开的这一页写着:“下周二去看望固阳的受灾群众,记得带降压药给张大爷”。那些密密麻麻的字迹,像他走过长长的志愿者公益之路,没有惊心动魄的豪言壮语,只有一步一个的坚实脚印。
夜风又起,窗外的灯火依然阑珊。多年前一次救援后乘着夜色,我们步行在南山边的大道上,他说最爱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静静地观看黄河“几字弯”的星空,每颗星星都在努力发光,照亮别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周边的星空更加璀璨。这个忘年之交的蒙古族安达,用八年时光在人间烟火里种下一片星空,让无数人在暗夜里看见希望的光芒。而他自己,始终是鄂尔多斯高原星空中,那颗最明亮的启明星,带领着他的安达救援队伍,在公益事业的征途上,向着永远的下一站,坚定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