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21日
近期,杭州“六小龙”现象引发热议,江苏官媒三问南京为何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六小龙”,如同一面窗口,展示了中国在前沿科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也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各地在科技创新中与杭州的差距。“六小龙”在杭州集中涌现绝非偶然,杭州的脱颖而出在于它拥有良好的创新生态,完善的政策布局以及一流的营商环境等。创新是科研力量的比拼,也是文化积淀的竞争。创新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品格。科技创新离不开文化的滋养,只有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结构和文化氛围,才能激励创新要素的所有者积极投入到创新活动当中,并真正发挥创新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一动力的潜在动能。
培育创新文化,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文化的培育,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倡导创新文化”,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培育创新文化”。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丰富的创新基因与精神。中华民族向来崇尚创新创造。《周易》提出“日新之谓盛德”,《礼记·大学》提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魏书》记载“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首现“创新”一词。创新基因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科技成就,都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正是因为这种创新文化,科技成果得以快速转化,劳动生产率显著提升,人类社会因此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今天,我们要推动科技创新,就要深入挖掘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和创新精神。要立足地区实际,挖掘北疆文化中的创新基因和创新精神,从蒙古马精神与“三北精神”等北疆文化典型文化符号中汲取精神力量,提高应变能力,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形成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文化氛围。时代发展提出新的创新要求,也赋予创新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宣传好新时代以来涌现出的创新案例、创新故事,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
培育创新文化,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励广大科研人员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必须深化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理解、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用科学家精神涵养培育时代新人。近年来,各地通过影视、文学、宣讲等形式大力宣传科学家精神,比如杭州在新中国成立七十五周年之际,组织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大赛,深圳通过开展科学家精神传播大会等形式弘扬科学家精神。我们要结合实际积极通过专题报告、宣讲比赛、媒体采访、科学家事迹展播等形式,讲好科学家故事,从科学家背后感人的故事中激发爱国情怀、传承科学精神。科学家们“从无到有”的创新过程,体现的是创新者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挑战传统理论与权威的品格。我们要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坚定勇攀科技高峰的志向,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积极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多出“从0到1”的成果。科学家们高水平的科技成果既需要“敢为天下先”的自信和勇气,也需要保持“甘坐冷板凳”和“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定力。我们要弘扬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不盲目追逐热点,咬定目标不动摇、不停步,在科研探索中奉献人生成就事业。当今时代是学科交叉融合的时代,单打独斗已经很难取得重大科研成果。我们要弘扬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同心发力聚合力,携手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持续释放创新活力。
培育创新文化,要营造有利创新的良好环境。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离不开热爱科学的土壤、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创新者的成果能否被认可和充分体现价值,与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只有在一个尊重知识、崇尚创造、保护产权的价值导向下,才能激发出无穷的创新热情。我们要加强对创新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崇尚创新、包容多元成为科技界共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导向,营造全社会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好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激发创新自信。媒体和社交平台应发挥积极作用。通过广泛传播科学知识和创新成果,提高公众对科学的认知度和对创新的认同感。要涵养良好学风,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培育,营造崇尚学术民主、坚守诚信底线、反对浮夸浮躁、反对投机取巧、反对科研领域“圈子”文化的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学风弥正,初心弥坚,创新弥强。我们要锚定一流创新生态,加快优化科技创新环境,让优秀的创新文化成为激发创新主体活力的不竭源泉。科技创新是一种探索性、创造性实践,可能需要经历无数次失败和漫长等待才能获得成功。这是科学探索的规律,也是创新活动的规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薛其坤院士说过,一个科学迷宫可能有99条不通的路,要找到通路,就要把不通的路也探索到,探索出不通的路也是科学上的一种贡献,这样的失败实际上是一次成功。我们要营造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让广大科技工作者放手拼搏,敢于尝试。
培育创新文化,要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培育创新文化,需要观念的支撑,也呼唤制度的保障。创新文化的蓬勃发展根植于完善的制度体系之中。创新生态并非简单的技术研发或更新,而是一个涉及人、组织、制度、资源等多方面的综合交互体系。科技创新存在于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的系统之中,是涉及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市场应用等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不仅需要创造和积累知识,还需要根据市场应用的要求在工艺开发、规模生产、稳定质量和开拓市场等方面下功夫。近年来,鄂尔多斯出台了一系列引育人才的措施,持续优化人才引育政策。在“人才新政30条”运行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制定“人才新政2.0”升级版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资助管理办法》等配套办法。市人才工作部门持续开展“暖城之邀”系列引才活动,与全国三十多所高校院所建立人才合作关系,建成鄂尔多斯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和“创客梦工厂”,入驻智联招聘等人力资源机构十多家,促进人才供需服务更加专业精准,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效果明显,但与杭州深圳等城市相比,我们的科技创新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在制度推行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需要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创新政策,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把整个城市作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的策源地、孵化器,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城市整体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其中蕴含的韧性与超越性,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不断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文化正是承继了中华文化血脉中的韧性和超越性,才成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我们应以文化为魂,以创新为翼,紧扣高质量发展的脉搏,深耕创新文化,以创新文化滋养科技创新,聚力实现科技“突围”,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社会科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