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跨界教授”杨孟义:把“金元宝”种在无定河流域

2025年07月18日

(上接第一版)“销路人家包了,老乡们只管安心养好!”如今,乌审旗的泥鳅通过冷链直达港口,价格比普通水产高出三成。

在他推动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落地生根:公司提供苗种、技术,老乡负责养殖,产品按保底价回收。“苗子先拿去养,卖了钱再扣本。”这招彻底打消了乡亲们的后顾之忧。短短三年,参与的农户从5户猛增到48户。

张东喜过去靠种地养羊糊口,如今种养了200亩稻蟹。杨孟义手把手教他挖沟、测水,连防逃网怎么钉牢都亲自示范。去年秋后算账,光螃蟹一项就赚了2.2万元。老张逢人就念叨:“杨教授真把金元宝埋进咱这地里了!”

为了提升土地价值,杨孟义又打起“稻埂”的主意。田埂上种黑豆、黄豆,收了磨粉做饲料。

如今的萨拉乌苏河畔,91公里岸线生机勃发:废弃池塘变鱼塘,荒田种上有机稻,连野钓的水洼也成了标准化养殖池,有机大米卖到每斤30元,依然抢手。

“杨教授,新米刚下来,您尝尝鲜!”每当乡亲们捧着自家收获来感谢,他总是乐呵呵地摆手婉拒。有人问,“您图个啥呢?”这位鬓角已染霜白的教授,望着无垠的稻浪,轻声说:“这儿的水好,人更好。你看这稻子翻浪的样子,不比印在纸上的论文更鲜活?”

与内蒙古结缘十九载,在乌审旗蹲守四年,杨孟义成了乡亲们眼里的“半个内蒙人”。他能蹦几句生硬的蒙语,最爱吃的菜也从天津锅巴菜换成了手把肉。唯一不变的,是随身那个磨了边的蓝色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地写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本该退休享清福的老教授,日子过得简单到只有“两点”:基地的铁皮房宿舍,田间地头的“办公室”。

“小平把整个摊子托付给我了,担子重啊。”杨孟义笑着说,语气里是沉甸甸的责任感。梁小平94岁的老父亲,三天见不着他就要念叨;基地的工人说,杨教授操的心比老板还多。

问起何时回天津,杨孟义的目光投向远处正在搭建的新育苗棚:“等泥鳅产业园立起来,等乡亲们把技术都学到手,等这片土地真真正正变成淌金流银的‘金土地’。”夕阳的余晖里,他的身影被拉得很长很长,与无边的稻田、粼粼的鱼塘融为一体,成为萨拉乌苏河畔一道深深刻入人心的风景。

如今,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稻花香,鱼儿跳,杨教授来了日子俏。”这位把实验室安在田埂上的老教授,用最朴实的双脚丈量土地,用最滚烫的心血浇灌希望——所谓奇迹,不过是把毕生所学熬进悠悠岁月,将他乡热土,当成了此心安处的故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