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5日

气象防灾减灾是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地处黄河“几字弯”核心区域、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气象工作既是防范干旱、沙尘等自然灾害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生态保护修复、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保障。今年3月份,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深入基层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考察与系统分析,全面梳理我市在气象监测预警、应急联动、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实践成效与深层挑战。此次调研旨在为生态脆弱区构建“精准防御、生态协同、产业赋能”的气象治理模式提供决策参考,展现鄂尔多斯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平衡安全与发展的探索路径,充分发挥人大监督的积极作用。

精心组织部署,夯实调研基础

专题调研是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的重要方式,对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调研前,调研组制定详细方案,明确以气象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监测—预警—响应—服务”防御体系建设,重点关注监测预报、应急联动、社会服务等关键环节。调研组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参与,强化专业支撑;提前梳理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调研提供法理依据;广泛收集部门前期工作资料,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通过动员部署会,明确调研组成员职责分工,确保调研方向不偏、重点不移。

深入实地考察,精准掌握实情

调研组实地走访了鄂托克旗、杭锦旗、达拉特旗的气象局、观测站、科普馆、通用机场等场所,与气象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详细了解气象监测能力、气象预报预警、部门合作联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开展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我市气象监测与预报预警工作持续推进技术升级与业务优化,初步形成多维度、多手段协同的气象观测体系,站网平均间距缩至17公里,实现要素全域动态监测,预警信息覆盖超九成人口。应急联动机制初步成型,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工作框架,形成预警处置闭环;数字化服务成为治理亮点,开发多个平台系统,为政府提供决策方案,在多场景中发挥数据支撑作用。社会服务领域拓展深化,气象数据和服务融入多领域,依托高分遥感技术开展生态监测评估,建成人工增雨作业点并开展试验,推动人工影响天气转型;针对农业等需求提供直通式服务,覆盖耕地保护等方面。

调研组在详细掌握我市气象事业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发现了防灾减灾工作仍然存在的问题不足。

聚焦突出问题,强化监督实效

人大常委会开展调研,既是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与推动。调研组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调研中发现的系统性短板,深入剖析问题根源,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充分彰显人大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调研显示,我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存在的短板包括机制、能力、设施等以下多个方面。体制机制方面,协同深度不足、长效性缺失。部门联动停留在信息互通层面,数据共享有壁垒;农业领域缺乏作物专属气候风险评估;常态化机制不完善,多部门应急演练、定期会商等协同环节不足。能力建设方面,面临预测预警精准度与人才双瓶颈。设备老化影响数据质量;中小尺度灾害天气预警技术薄弱;人才结构性短缺,基层专业技术人员不足。设施布局方面,防御盲区仍然存在。生态脆弱区站网稀疏,部分沿黄区域存在雷达监测盲区;气候系统观测滞后,地气交换、碳汇监测等气候系统观测空白;交通、新能源等行业专属气象站覆盖率低,针对性服务能力不足。

务实提出建议,推动工作落实

调研成果的转化运用是调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调研组认真梳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报告从强化统筹协同、提升能力水平、优化设施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为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提供路径参考。

调研组建议市政府建立跨部门“责任清单制”,明确各部门在灾害防御中的具体任务,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演练;实施数据共享工程,制定跨部门数据标准,实现水文、地质等数据与气象模型对接;设立常态化协同平台,推动高校与气象部门共建技术转化中心。实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更新老旧设备,增设新一代天气雷达,提升乡镇自动站密度;联合科研机构开展中小尺度天气机理研究;设立首席预报专家岗位,将乡镇气象信息员纳入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基层人员待遇。调研组还建议加密生态脆弱区观测网络,提高监测覆盖率,布局气候系统观测站,推进“气象+行业”融合,在高速公路、景区、光伏园区等场所建成专业气象站,拓展专业定制服务。

报告经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59次主任会议通过后印发市政府,督促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市人大常委会将适时组织开展跟踪监督,对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确保调研成果落地见效,推动全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鲁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