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赋能 产业跃升

伊金霍洛激活北疆文旅实践

2025年07月14日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部署的“六大行动”中包含“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明确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挖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土、书写历史、创造文明的深厚基因,全面推进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这一战略框架下,草原丝绸之路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活态见证,其承载的“和合共生”“开放交融”精神内核,成为激活北疆文化基因、驱动文旅融合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伊金霍洛旗(以下简称“伊旗”)作为草原丝路历史枢纽与北疆文化核心承载区,曾是秦直道与三条天然草原通道的交会点,红庆河古城、城梁古城等遗址实证了汉匈和亲、茶马互市的边疆治理智慧。依托这一独特资源,伊旗应探索以草原丝路基因激活文旅新质生产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全域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为北疆文化品牌建设提供实践范式。

现状审视:深层矛盾与发展瓶颈

伊旗依托成吉思汗陵及草原丝路历史资源,初步形成文旅融合基础。然而,制约北疆文化潜能深度释放与产业升级的矛盾日益凸显。

文化转化浅层化。对草原丝路的开发多停留遗址观光层面,对“昭君出塞”“茶马互市”等事件蕴含的“和合共生”精神挖掘不足,叙事单薄。遗址展示以静态为主(如朱开沟青铜器、红庆河汉墓),缺乏沉浸体验,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非遗”活化碎片化,奶食、银器制作等技艺未与丝路商旅故事融合。部分项目过度追求视觉效果(如苏泊罕侧重那达慕竞技,忽略“七旗会盟”政治智慧;成吉思汗陵祭祀文化展示观光化,其融合宗教与汉族礼仪的多元精神内核及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未能得到系统解读与深度体验设计),致使高附加值项目(深度文化体验、精品文创消费)收入占比不足。

区域协作低效化。“蒙陕宁文旅联盟”合作限于客源互送、宣传联动,缺乏深度运营协同。“黄河—草原走廊”等跨省线路因无统一票务、导游互认,致游客重复购票、体验感割裂。数字化项目(如部分VR)重炫技轻史实;兼具文化创意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短缺,制约产品研发与智慧管理。与蒙俄等丝路沿线国合作尚未形成稳定机制与核心产品,国际传播潜力未释放。

以草原丝绸之路为核心切入点的战略必要性

面对发展瓶颈与区域竞争态势,将草原丝绸之路确立为伊旗深化北疆文化建设与驱动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切入口,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根植历史基因,彰显文化特质。草原丝路是塑造北疆“多元、开放、融合”文化的核心脉络。伊旗作为丝路枢纽,其历史(如“昭君出塞”必经地)是北疆“和合共生”精神的最佳注脚,为品牌建设提供不可替代的根基。

其二,破解同质竞争,锻造差异优势。当前市场“草原观光”“蒙古包体验”等同质化产品泛化,竞争日益激烈。草原丝路独有的“驿卒传信”的艰辛、“驼队商旅”的壮阔、“边市交易”的繁荣,为伊旗提供了不可复制的、差异化的文化资源宝库。

其三,贯通古今价值,提升战略站位。草原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倡议高度契合。深耕此文化,既可传承历史智慧,更能衔接国家战略,为争取资源及与“万里茶道”等沿线地区的国际合作(如联合申遗、跨境旅游)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点。

实施路径:构建四位一体升级体系

破解当前困境,需聚焦核心IP,实施以下四大升级行动:

深耕文化解码,筑牢价值传播根基

设立专项课题,联合权威机构,从历史事件(昭君出塞)、制度遗产(站赤制度)、艺术符号(鄂尔多斯青铜器)三维度提炼“开放、和平、交融”精神内核。升级遗址展示:在红庆河汉墓等引入AR/MR技术,动态复原“汉匈边市”场景;创排《秦直道与丝路》沉浸导览剧,由学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牧民组队解读文化融合密码。将昭君“和亲”理念、驼队“互联”精神融入“非遗”活化,如奶酒酿造嵌入商旅故事,实现技艺与精神同频共振。深化成陵祭祀文化阐释,系统解读其多元宗教融合内核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发深度体验项目。

创新产业生态,打造沉浸式体验网络

以草原丝路轴线串联朱开沟(青铜文明)、红庆河(汉匈交流)、秦直道(古代交通)、苏泊罕(会盟文化)、成吉思汗陵(精神信仰)等关键节点,打造“长安—河套—漠北”文化走廊。打造标杆项目:“秦直道驿卒沉浸剧”让游客化身秦直道戍卒,亲历烽火传讯的紧张、驼队补给的协作、突发事件的应对,深度体验丝路戍边生活的艰辛与荣光;“非遗护照认证”鼓励学习搭建蒙古包、皮雕等技艺;“光伏丝路”生态展馆联动光伏基地,数字沙盘对比古商道与绿色“一带一路”演进。推动IP全产业渗透:一产认证“丝路冷链”地标产品(如高端羊肉),标注草场坐标与非遗故事;二产开发如“丝路华章”系列稀土釉陶瓷“国礼瓷”,设计融合丝路纹饰、驼队意象的高端银器、皮具等工艺精品;三产建设“数字孪生草原丝路”元宇宙,支持虚拟驼队经营与线下消费互通。

健全区域协同,共建利益共同体

推动蒙陕宁组建实体化“草原丝路文旅集团”,统筹品牌运营、数据平台与投资管理。设立“伊旗—银川合作示范区”,试点“一票通”、导游互认、投诉联处机制。鼓励企业跨省合作,如鄂尔多斯羊绒联名宁夏枸杞推“丝路暖礼”。强化跨境整合:推动红庆河汉墓等纳入“万里茶道”扩展遗产;联合二连浩特、满洲里及蒙俄方,运营“成陵—库伦—恰克图”跨境旅游合作路线;苏泊罕实景演出融入“万里茶道”叙事,开发“驼队商旅”跨境剧本杀;联办“万里茶道”冰雪节、中俄蒙夏令营及国际自驾游活动。

强化科技与政策赋能

联合腾讯等开发“文旅智慧大脑”,集成客流监测、消费预测、智慧导览功能。推广AR导览眼镜实现遗址高精度复原。运用区块链存证“非遗”技艺与文创版权。联合高校设“北疆文旅人才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草场修复达标牧民发放补贴,探索“碳汇+文旅”模式。乌兰牧骑创排《丝路驼铃》等剧目。抢抓“中欧班列”(“钢铁驼队”)机遇,利用二连浩特口岸优势,探索开行“文创专列”,将稀土釉陶瓷、“非遗”礼盒等高附加值产品直达欧洲市场。

以草原丝路深化北疆文化建设与文旅融合,是伊旗立足历史、破解瓶颈、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抉择。系统推进“文化深耕、产业创新、区域协同、科技赋能”四位一体的升级路径,将历史文脉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优质产品与服务,凝聚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建议加强统筹协调,集中优势资源优先打造若干标杆示范项目(如秦直道沉浸式文旅剧、草原丝路智慧文旅平台、跨境文化体验线路试点),强化政策保障,推动伊旗成为草原丝路文化复兴典范与北疆文旅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作者单位:伊金霍洛旗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