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型期的创新实践

——东胜城市建设开发投资集团思政工作探究

2025年07月10日

随着《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出台,城投企业作为政府与市场的纽带,逐步从“融资平台”向“市场化经营主体”转型,职工思想面临“公益性使命”与“市场化效益”的价值冲突。东胜城投集团作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地区较早成立的国企,近年来承担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城市运营服务等重大任务,其思政工作因功能调整、利益重构、人员多元等因素,面临更突出矛盾。本文结合企业实际,探讨转型期思政工作创新路径。

企业转型期思政工作面临的核心问题与现实挑战

公益性使命与市场化目标的价值认同冲突

城投企业职工长期认同“政府项目建设者”身份,转型后加入利润指标、营收增速要求的市场化考核机制引发思想迷茫。如在老旧小区改造项目中,成本控制与工程质量争议;企业尚未构建“公益性与市场辩证统一”的价值体系,职工对“市场化反哺公益事业”的逻辑理解不足,出现“牺牲质量换效益”的认知偏差。

多元诉求与传统教育模式的脱节

市场化转型使职工结构呈现“老中青共存、体制内外交织”特征,多元诉求加剧价值认同碎片化:退休人员关注补贴发放,在职员工重视薪酬激励,股东聚焦资产保值增值,增大了思政工作难度。通过对城投企业职工的调研发现:35岁以下青年职工普遍认为思政学习与业务工作无关;中年职工因知识结构老化、晋升空间压缩,焦虑感加剧;少数职工受不良思潮渗透,出现“重个人利益轻集体发展”的短视行为,导致传统教育模式与现实需求脱节。

传统渠道与数字化传播的错位

信息传播方式变革背景下,城投企业思政工作仍以开会传达、宣传栏、纸质文件为主,与职工信息获取习惯不符,削弱了主流价值观传播效果。具体表现为:企业公众号开设的党建学习专栏,多为政策转载,缺乏业务结合的原创案例,阅读量长期较低;理论学习枯燥,文体活动形式单一,未能匹配职工个性化需求,部分员工视其为“负担”,参与率较低。

政工人员市场化素养与实践需求的不匹配

转型期城投企业业务拓展至市场化项目,受困于政工队伍能力偏低,制约了思政与业务融合。具体表现为:政策与业务理解不足,对国企混改、债务化解等市场化政策及新业务模式认知不系统,难将思政融入项目决策、风险防控等关键环节。新媒体应用技能欠缺,无法独立策划创新形式。

考核与保障体系的体制机制障碍

部分城投企业对思政工作重视停留在口号层面,缺乏与转型目标匹配的考核激励机制与资源保障。具体表现为:考核中未将思政工作成效纳入部门KPI,与企业转型脱节;资源投入不足,政工队伍编制压缩等。

企业思政工作的创新路径

构建“城市发展—企业转型—个人成长”价值共同体

讲好企业故事,强化使命认同。挖掘企业参与城市建设的历史记忆,通过收集老照片与新影像对比,展现党员、青年真实工作案例,引发共鸣。企业自制的企业年度纪录片在内部平台上线后,职工转发率达85%。

聚焦转型痛点,破解思想困惑。针对职工对转型发展的疑虑,开展谈心谈话,管理层解读市场化改革逻辑,业务骨干分享创新经验,党员讲述初心故事。在“园区开发项目盈利模式”专题讨论中,通过政策解读与财务测算演示,帮助职工理解“市场化反哺公益”的辩证关系,统一了思想认识。

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城市思政”场景

“指尖课堂”嵌入业务。开发企业小程序:嵌入“政策直通车”,将国家政策转化为图文或语音解读;嵌入“项目攻坚榜”,实时更新党员责任区进度,互动形成赶超氛围;收集职工对转型的建议及困惑并在线解答。

“沉浸式阵地”延伸触角。组织党员职工积极参与结对社区志愿服务、在重点项目施工现场设立临时党支部开展微党课;收集职工动态,强化职业自豪感,强化使命担当。

完善“党建+业务”双融双促保障体系

建立“三级联动”责任机制:党委层面将思政工作纳入战略规划,明确转型期思政工作重点任务;支部层面可实施品牌创建;党员层面,开展亮身份、作承诺、比服务、拼业绩,将思政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

推行“双培双带”队伍建设: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业务骨干;积极培养项目负责人成为党员发展对象;实行政工与业务部门轮岗,确保思政工作懂业务、能融入。

城投企业转型既是业务变革,更是思想重塑。唯有将思政工作与服务城市发展的初心、市场化转型的需求、职工成长的期盼深度绑定,才能凝聚攻坚合力。未来,建议深化三方面探索:一是数字化赋能,运用大数据分析职工思想动态,精准推送教育内容;二是文化融合,将工匠精神、契约精神等融入企业文化,培育转型所需的价值观;三是长效评估,建立思政工作与企业经营指标的联动考核体系。

(作者单位:东胜城市建设开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