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10日
“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传家宝”。当前,国企改革进入关键期,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并存,员工思想、认知、意志、诉求复杂多元,加强和创新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也是国有企业发挥党组织政治优势、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与时俱进,立足于不断创新,激发思想政治工作活力,破解基层思政工作“最后一公里”,助力国有企业将政治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破局:国企基层思政工作的现实挑战与破题逻辑
在数字化浪潮与价值多元交织的时代背景下,基层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三重结构性矛盾。一是传统工作模式与青年认知习惯的断层,青年员工价值取向呈现“原子化”特征,“Z世代”群体对“灌输式”教育的接受度下降,青年员工更倾向于互动式、场景化学习载体。二是组织协同机制的碎片化,部分单位存在党、政、工、团资源分散问题,部门壁垒导致“孤岛效应”,政工队伍中熟练运用数据分析工具比例较少。三是虚拟空间与现实场域的治理失衡,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去中心化,基层意识形态阵地面临网络舆情冲击。
建立“问题-需求-价值”的闭环逻辑,破解国企基层思政困局。从政治维度看,坚守“两个维护”的政治原则,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基层员工的行动自觉;从实践维度出发,需紧扣国企改革发展主线,在混改、数字化转型等重大任务中发挥思政工作“黏合剂”作用;从人文维度考量,回应员工在职业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多元诉求,构建更具温度的思想引领体系。这种三维破题逻辑,既立足当下解决“两张皮”问题,又着眼长远培育企业精神内核。
重构:国企基层思政工作“三维融合”的实践范式
构建“理论-实践-情感”三位一体教育矩阵。在理论层面,创新“分众式”教学方法,创新开展“国之大者”基层解读行动,针对管理干部、技术骨干、青年员工等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课程包,将党的最新理论知识分解为员工可感知的具体任务。在实践层面,推行“沉浸式”育人模式,在项目现场设立“红色工位”,通过“党员示范岗”挂牌亮承诺,让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同频共振。在情感层面,打造“记忆点”文化符号,以企业发展史为蓝本挖掘红色基因,用“老工装”“功勋设备”等实物展陈唤醒集体记忆,以身边人身边事为切入点讲述奋斗历程,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打造“线上+线下”双轮驱动体系。线上搭建“思政云”平台,集成“学习打卡—互动答题—心得分享”功能,开发“AI辅导员”实现政策咨询 24小时响应,在“红色基地”虚拟空间通过VR设备参与模拟实践,在模拟场景中理解国企创业初期的艰苦奋斗精神。线下重构“微阵地”空间,在车间班组设立“十分钟课堂”,利用休息时间开展“政策快问快答”等轻量化活动,将传统“三会一课”转化为互动性强的“思想沙龙”。特别针对流动党员和驻外员工,建立“云端党支部”,通过 VR 技术实现异地同步参会,确保组织生活“不断线”。
建立“需求—供给—评价”闭环机制。通过“五必谈”“六必访”制度精准捕捉员工诉求,将员工关心的购房、婚恋等问题纳入“青年安家计划”,通过党建联建等载体联动房企提供团购优惠。中端创新“服务式”项目载体,开设“心理疏导热线”“职业规划工作坊”,将思政工作嵌入员工成长全周期。后端构建“三维评价体系”,从理论学习覆盖率、问题解决率、员工满意度三个维度进行量化考核,将员工思政工作成效与部门 KPI 挂钩,推动“软任务”转化为“硬指标”。
固本:国企基层思政工作的保障机制
实施“政工人才倍增计划”,建立“选拔—培养—使用”全链条机制。在选拔环节,打破专业壁垒,从技术、生产等一线岗位选拔复合型人才充实政工队伍,新入职党员到党群部门轮岗半年。在培养环节,推行“双导师制”,为每位政工干部配备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定期开展“思政工作创新大赛”“案例沙盘推演”等实训活动。在使用环节,建立职业发展“双通道”,确保政工岗位与业务岗位在晋升、待遇等方面同等对待,激发队伍内生动力。
构建“大思政”工作体系,党委牵头建立由组织、宣传、工会、团委等部门组成的联席会制度,定期召开员工思想动态分析会,实现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推行“党建 +”融合工程,对内,将思政工作与安全生产、技术创新等业务深度结合,在重点项目成立“党员攻关队”,让思政工作渗透到生产经营各环节。对外,与产业链上下游单位开展党建共建,形成跨单位、跨领域的思政工作共同体。
开发“思政工作驾驶舱”,通过大数据分析员工思想动态趋势,设置“情绪预警指数”,对异常波动及时干预。建立“思政工作知识库”,收录优秀案例、精品课程等资源,实现跨区域共享。引入“区块链”技术,对学习培训、活动参与等数据上链存证,确保工作留痕可追溯、成效评估可量化,推动思政工作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
新时代国企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以“变”应“变”,既坚守“铸魂育人”的根本宗旨,又善用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让思想引领真正抵达基层“最后一公里”,为国企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能源投资开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