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以前的朋友圈,是个万花筒,有感叹人生的、有吐槽加班的、有节日秀礼物的、有结婚晒另一半的,还有昨天去哪了、今天吃啥了、早上不想起的、晚上不想睡的……只要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知道这些新朋友老朋友最近在干吗。
现在的朋友圈不一样了,如果说以前全是生活轨迹,那么现在都是销售业绩。这个能理解,为了生活,都也不容易。大到售房的、卖车的、做保险的、搞装修的,小到草莓开园的、黄瓜成熟的。细细想来,这些也确实给我们的生活需求提供了不少便利。以前它是记录生活的地方,现在它更像一个“微展厅”,每个人都在这里推销点什么:产品、服务,甚至自己。
你点开一个老同学的头像,他最新的一条是装修优惠;点开另一个朋友,她在卖茶叶、带货直播;再点一个,是健身教练转发的团课广告。谁不是在努力找出路、争口饭吃。朋友圈成了大家的小摊位,有的摆明了卖,有的悄悄发,有的偶尔夹杂一两句心里话,就算是对老朋友的交代。
如今的朋友圈除了“销售”,都变得安静起来。其实他们没有消失,生活也没有停止。只是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安静生活”。晒美食怕被说炫耀,发旅行怕被说无病呻吟,抱怨工作怕被老板同事看到,发自拍又怕别人说你太自恋。社交环境变得复杂,每一次“发圈”都像一次公开演讲,观众有同事、有亲戚、有客户,甚至有你并不熟悉的泛泛之交。久而久之,大家学会了自我审查,干脆不发。
微信朋友圈曾是最主流的社交平台,但现在,年轻人涌向了小红书、抖音;职场人更爱用微博“树洞”;亲密关系的表达转移到了私聊、视频和群聊中。朋友圈成了一个“半公开”的空间,不够私密,不够开放,反而最尴尬。与其精心斟酌一条朋友圈,不如录发抖音,或者干脆不发。大概是有些人无话可说,有些话无人可说,这也是成年人的世界吧。
“朋友圈”不是不发了,而是变得更克制、更选择性分享。有的人设了三天可见,有的人只对特定朋友可见,还有的人直接把朋友圈关闭了。朋友圈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表达方式,甚至更多人是“只看不说”,成为一个个“朋友圈潜水者”。但这不代表他们没在过生活,只是我们不再有机会一起旁观。
朋友圈的沉寂,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消失了。它可能恰恰代表了一种更成熟的社交姿态——不再渴望被看见,不再渴望共鸣。朋友圈不是终点,也不是舞台,它只是我们人生续写的一行小注脚,藏着过去的影子,也照见未来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