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4日
7元,能买什么?在城市里,7元恐怕连一杯奶茶都买不到。但在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7元是三餐的温度,是乡村老人稳稳的幸福。
清晨7点,细细碎碎的阳光透过乌兰木伦镇昌汉苏村养老服务餐厅的窗户洒进来。氤氲热气中,51岁的厨师牛燕霞早已在灶台边忙碌了好久,烙饼的麦香与小米粥的清甜交织升腾——这缕人间烟火,正悄然唤醒村庄的脉脉温情。
小餐厅里的“大民生”:补贴加持,暖胃更暖心
“七块钱管饱吃三顿,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家住乌兰木伦镇花亥图村的83岁老人马智河动作麻利地掰开暄软的玉米饼,笑得合不拢嘴。今年1月15日养老服务餐厅“桑榆香厨”开张后,马智河就成了餐厅的常客,“吃饭”这件大事也有了着落。“早上热粥包子,中午炖肉烩菜炒菜,晚上清淡面条,顿顿都是家里味儿,做得还软烂,适合我们老年人吃。”马智河忍不住竖起了大拇指。
伊金霍洛旗民政局每天为每位老人补贴15元,乌兰木伦镇政府每天再补贴13元,这样的补贴机制,让村里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日仅需7元、8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仅需5元,便能安享一日三餐的妥帖照料。
餐厅后勤负责人李乐则穿梭于餐桌间,偶尔与老伙伴们插科打诨几句,餐厅里便不时响起老人们爽朗的笑声。“日常来吃饭的,多是周边行动不便的老人和残疾人,大约有30位,时间长了,都混成老熟人了。”李乐则说,“养老服务餐厅辐射周边包括昌汉苏村、花亥图村、木都希里村等6个村,由于这6个村的老年人居住分散,平时人少一些。但每逢农历初八、十八、二十八的赶集日,餐厅就热闹起来了,有时还有点忙不过来。”
一餐饭延伸的“幸福半径”:从舌尖暖到心尖
午饭过后,餐厅不远处的“银发课堂”里,伴随着悠扬婉转的扬琴、二胡、笛子声,老人们的合唱声深情地响起……一星期两到三次的乐器课、合唱课,让这些白发学员有了“老有所乐”的好去处。由一餐饭延伸出的“幸福半径”,让昌汉苏村的养老服务站,早已超越单一的就餐功能,成为集康养、娱乐、学习于一体的乡村老人精神家园。
“以前吃饭对付,日子也冷清,现在来这儿热闹!”家住折家梁村的86岁老人李维华说,“大集体饭红火,离我们也近,三餐不用自己操心,连碗都不用洗,饭后听听‘老伙计们’吹拉弹唱,这日子过得舒坦!”每逢节日,养老服务站还会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集体娱乐项目,组织才艺展示、文艺演出、趣味运动会等文化活动,让老年人充分感受集体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此外,养老服务站还提供日间照料、日常咨询、健康管理等服务。这些细密编织的服务网络,稳稳托起了老人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盈。
暮色中的回响:一顿饭的温度,乡村老人的守望
夕阳熔金,为餐厅的玻璃窗镀上温暖的釉彩。几位老人仍围坐桌旁、闲话家常,碗筷已收,余温犹在。“在这里,我感觉和老人们在一起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家人,给自己家人做饭哪有不用心的?”牛燕霞笑着说道。
昌汉苏村这方小小餐厅,恰似一面澄澈的棱镜,折射出乡村养老事业在政策春风下的生动实践。“像这样的餐厅,乌兰木伦镇目前共运营8家,日均固定就餐人数约850人。镇政府每年预算190万元餐补资金,用于老年人助餐补贴,有效减轻了老年人就餐负担。除提供助餐服务外,我镇还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每人300—500元标准的免费健康体检。全镇60周岁以上老年人约4000人,预计体检费用约200万元。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举措,正是为了践行我们‘让养老变享老’的初心与目标。”乌兰木伦镇人大专职副主席王建华说。
当一顿安全、实惠的热饭成为日常,当孤独的身影在集体的暖意中舒展,我们看到的不只是“老有所养”的朴素承诺在乡土间落地生根,更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那些最需要被温柔以待的银发岁月,正被时代稳稳托举,焕发出从容安详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