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河套人”的足迹

2025年07月03日

古老神奇的萨拉乌苏河,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缓缓流过,深情地滋润着茫茫草原,承载着无数美好传说。

于萨拉乌苏河迎接过无数个日出日落的史前先民“河套人”,就是在这里蹒跚起步、繁衍生息,点燃北方的第一缕炊烟,揭开了亚洲人类起源的神秘面纱,他们用石斧凿刻文明的曙光。

位于萨拉乌苏河畔的萨拉乌苏遗址,是中国境内发现的第一批有可靠地层学、年代学依据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遗存。它的发现,掀开了中国乃至亚洲地区古人类研究史的帷幕,也揭示了内蒙古地区迄今所知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行踪。

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萨拉乌苏河沿岸水草丰茂之地的“河套人”,是距今约10至5万年前的古人类,介于“北京人”和“山顶洞人”之间,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谱写了灿烂的一页。

萨拉乌苏遗址从默默无闻到被世人熟知,源于100年前的科学考察活动。1922至1923年,法国学者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中,发现并发掘了萨拉乌苏遗址,出土了约200件旧石器,发现了一颗人类牙齿化石,并把这枚牙齿命名为“The Ordos Tooth”,即“鄂尔多斯牙齿”。之后,我国考古学家裴文中先生将这颗牙齿所代表的人类称为“河套人”,他们所代表的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被命名为“河套文化”。

这是中国第一次发现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东亚大陆第一次确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打破了西方学术界“亚洲没有旧石器时代”的疑断,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很大轰动。

而萨拉乌苏遗址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学领域都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一处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成为东北亚研究20万年以来环境变迁、中纬度地区哺乳动物与人类迁移的经典考古地区,在世界史学及地质学、古环境学、考古学、古人类学研究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地位。

萨拉乌苏遗址位于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无定河镇境内萨拉乌苏河上游,被专家们誉为“天然地质公园”、世界级的沙漠大峡谷,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大的沙漠大峡谷。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考古学家裴文中首先使用“河套文化”和“河套人”这两个名词。“河套文化”由在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和宁夏水洞沟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共同构成,而“河套人”就以那颗“鄂尔多斯牙齿”为代表。李保生等地质学家研究认为,“河套人”是目前中国乃至亚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晚期智人之一。

1952年,地质学家、考古学家贾兰坡著《河套人》,使我们更多地获得了对旧石器时代人类祖先生活的时代、气候环境和行为的认知。

195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的汪宇平作为首位进入萨拉乌苏地区考察的中国学者,曾在范家沟湾发现了一处旧石器遗址,遗址内有76件人工打制的石器石片以及10余件被火烧焦的黑色骨片。此后,汪宇平又发现了 2件古人类化石。

1963年、1964年、1972年,裴文中、刘东生、贾兰坡等中国学者陆续对萨拉乌苏地区的古人类化石、古人类生活遗迹以及地质与古生物化石,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研究。

1978年以来,更多学者,特别是董光荣、李保生、黄慰文、卫奇等人,对该地区地质、古生物、旧石器和古人类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综合性的研究,发现了17件古人类化石、近200件石器和几十件(套)古脊椎动物化石。

在随后的时间里,又有许多考古学家来到萨拉乌苏考察和发掘。

萨拉乌苏遗址范围内迄今已发现了人类化石出土地点1处,旧石器文化遗址2处,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出土地点22处,人类化石、石器化石380多种,哺乳动物及鸟类化石47种。因此,这里也是著名的“萨拉乌苏动物群”化石集中产区,是人类古生物学和地质学的天然地质博物馆。“河套人”文化的珍贵历史价值,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毋庸置疑。

薪火传承,古老的文明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2001年,萨拉乌苏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在这里举行了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全世界40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2014 年,萨拉乌苏遗址入围第二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项目。2018年12月,“河套人”发现9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乌审旗隆重举行,并达成《萨拉乌苏共识》。

证经补史,探秘寻踪。2021年开始,为配合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等单位联合开展了新的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持续四年,累计发掘面积350平方米。

新的考古发掘共出土编号标本10000余件,其中石制品1000余件,动物化石近万件,还出土了大量的动物碎骨、木炭、烧骨、灰烬等,并发现了确切的骨角器标本,出土的动物化石可鉴定种属有披毛犀、古菱齿象、普氏羚羊、原始牛、河套大角鹿、马鹿、野马、野驴以及啮齿类、食肉类和鸟类等,这些出土标本有力地支持了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的建设;对考古地层进行了年代测试和环境分析等科学研究,初步的测年结果显示,萨拉乌苏遗址石器文化层位的年代在距今约5万年前。

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两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萨拉乌苏遗址的研究保护。进一步健全完善组织机构,加大投入力度,科学保护利用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高起点、高质量开展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加快萨拉乌苏遗址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启动国家“5A”级景区建设,努力将萨拉乌苏遗址打造成为世界级古人类学及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的重要平台和科普基地,让古老的“河套人”文化更加活起来。

探寻文明根脉,增强历史自觉,筑牢自信根基。2023年8月,“河套人”发现 100周年国际论坛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举行,深入挖掘研究阐释“河套人”考古发现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为人类文明探源贡献中国力量。

2023年8月,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正式建成开馆,是揭示萨拉乌苏考古遗址公园内涵的文化地标,以全景式手法呈现百年来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的研究成果,成为展示“河套人”和萨拉乌苏遗址的重要窗口。

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探秘河套人——萨拉乌苏的旧石器时代”,以“唤醒沉睡的记忆”“筚路蓝缕百年路”“重返河套人家园”“探寻河套人密码”“探访我们的祖先”“铺筑通向未来路”“悠远的故乡”等七个方面,建起纵贯古今、横跨多学科研究成果的逻辑框架。通过科考发掘过程、出土文物陈列、科技手段利用,让地质遗迹“醒过来”、生命化石“活起来”、展示手段“靓起来”,解开历史封印,撩起文化面纱,带领观众穿越时空隧道,畅游“河套人”的秘境,探寻“河套人”的家园,感受人类演化路上的悲壮与浪漫,在传承赓续远古文化中,努力筑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5年5月18日上午,在2005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上,公布2024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萨拉乌苏遗址博物馆“探秘河套人——萨拉乌苏的旧石器时代”陈列展览荣获优胜奖。

2025年6月9日,国家文物局公布了新一批获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其中,榜上有名,成为鄂尔多斯市首家入选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标志着鄂尔多斯市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再获国家级认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研究阐释、保护利用和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文化空间。截至目前,全国共有6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其中,内蒙古共有3家,萨拉乌苏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便是其中之一。

一百多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奔波于萨拉乌苏遗址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古队将在获取准确、翔实、科学的考古数据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遗物标本数量,推动完善遗址年代序列;深入发掘遗址所蕴含的环境信息,为恢复古环境、古气候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条件,他们用一系列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增强了“河套人”文化的历史可信度,用实际行动诠释文明传承的使命与担当。

目前,萨拉乌苏遗址考古发掘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考古队将在获取准确、翔实、科学的考古数据基础上,不断丰富文化遗物标本数量,推动完善遗址年代序列;深入发掘遗址所蕴含的环境信息,为古环境、古气候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条件,揭示萨拉乌苏流域古人类生存状态及其应对环境变化的生存策略,为我们今天人与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