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的力量

——读《沂蒙九章》

2025年07月02日

我一口气读完了《沂蒙九章》,不禁潸然泪下,思绪万千。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是以一时、一事或一人为表现对象,而是走遍山山水水挖掘出一个又一个典型生动的人物事迹,在广阔的时空中展开了对英雄群像的塑造,描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沂蒙山人的英雄群像。作者刻意塑造沂蒙山的英雄群体,时间跨度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抗日战争一直写到上个世纪90年代。该书表现的是沂蒙山人的精神,他们不甘于帝国主义侵略,不甘于封建主义压迫,不甘于落后贫困,在血与火的残酷洗礼中,气吞山河、披荆斩棘地前进着,既写了他们所经历过的“残酷的洗礼,庄严的涅槃”,又写了他们刚毅的奋斗,伟大的觉醒,神奇的再生,成为沂蒙山人自强不息、战斗创业的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充分弘扬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光辉夺目的民族精神,传统民族精神和革命思想的结合,把我们的民族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和新的高度。在作品中,尽管人物的出身、经历、性格各不相同,但他们都具备着我们这个时代民族精神的品格,众多英雄人物身上表现出沂蒙山人百折不挠的战斗品格,奏出了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彰显了民族的脊梁和民族的希望,不愧为一部经典的民族精神的辉煌写照。

美是一个过于华丽的字眼,关于美的感受有很多种:优美,俊美,秀美,精美,纯美,柔美,壮美……品读《沂蒙九章》,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壮美之感,而我独钟情的,是这种最平凡却最真实最惊心动魄的美。“厚重、深沉、粗犷,泰山一样巍峨、雄伟,充溢着阳刚之气;然而却‘粗中有细’,刚烈与柔情并济。称《沂蒙九章》为不可多得的力作,想来并非过誉。读之,觉得那种浑厚庄重、博大深沉,与细腻的质感,动人心弦的柔情交汇于作品的肌理之中。那种母爱、父爱,那种慈心、爱心,使人柔肠寸断,正是这种交融与反差,形成了艺术。读之,俯拾皆是豪情,处处都是刚强,时时透着挚爱。作品给予我们的,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快感和愉悦,是战争年代,也是建设年代血与火的熔炼,形成了对心理的巨大冲击,是一种震撼。”(刘白羽《惊心动魄的壮美——〈沂蒙九章〉序言》)

《沂蒙九章》是一部具有强大心灵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的现实主义力作,作品语言富有特色,作品结构颇具匠心。开头的楔子,意象鲜明,情感沛然,以极简洁的笔墨,画龙点睛般为我们勾勒了沂蒙山人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全书以“中国农民命运的浓缩”——百年老屋和百岁老人的形象描绘开篇,写照着沂蒙山人崇高品格。全书大部分篇章围绕开办工副业、解决水源问题、筑路、改造秃山石岭、架设电力路线等方面,塑造了一批各行各业、各色各样的历尽千难万苦进行创业的英雄群体,写得动人心弦、感人肺腑。最后一章除表现了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王廷江外,还富有意义地描写了退伍军人李光法等,克服种种困难在一贫如洗的临沂城“竖起一座最高、最气魄的大楼——鲁南大厦”。这座主楼十一层高的现代化大厦的出现,无疑是沂蒙山人创新创业精神的体现:一个新的物质的、也是精神上的制高点的出现,昭示着摆脱贫困、走向现代化和新的创业精神的起点。作者站在这个新的制高点,极目远眺,抚今思昔,以诗质的文字和炽热的感情,用抒情诗一般优美的语言,描述和倾吐了自己对永恒的巍峨的沂蒙山和沂蒙山人精神品格的敬慕之情,歌颂了改革开放的东风怎样冲破了落后封闭的堤防,年轻而神奇的沂蒙山“让那七十二崮高高昂起雄性的头颅!”将作品推向高潮,结束了美妙乐章。全书以历史与现实作为经纬,绵延起伏,迂回跌宕,一波三折,独具魅力,开门见山点题,首尾遥相呼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悲壮感人、绚丽多彩的沂蒙山人半个多世纪可歌可泣、战斗创业的历史画卷。

《人民文学》(1991年第11期)用了几乎整整一期的版面刊登这部长篇报告文学,编者在推出时写下了热情洋溢的话语:“时代需要黄钟大吕。这颤栗发烫的文字,是血的潮动和真实的结晶。匆忙剖析评介无疑是打碎晶体,我们将以庄重和虔诚将它奉献给读者。”李存葆和王光明合著的《沂蒙九章》将一个更真实、更完整的沂蒙展现在读者眼前。由于非虚构文学的特征所决定,这部作品是小说、散文、回忆录和新闻等叙述方式奇异的融合。

读《沂蒙九章》,看似一幅散乱的画卷,然而每一个章节、每一位英雄人物都成了雄浑画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颤栗发烫的文字”展示出八百里沂蒙“群峰削玉九千仞,乱石穿空一千枝”的雄浑与伟大,以“血的潮动”翻开震古铄今摇魂荡魄的半个多世纪历史的苍茫和雄奇,以挟雷带电的激情状写蒙山沂水冲决封闭的堤坝际会世纪大波的壮阔和浩荡,以三者交融获得的气势携带我们领略觉醒的神奇和崛起的恢弘,用心用情用力书写了时代发展的“黄钟大吕”,奏出了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沂蒙九章》名之曰“九章”,不管是作者有意撷取或无意偶合,通读全文,读者不能不强烈地感到:该书和战国时代屈原震古烁今的名篇《九章》有着内在的、精神上的深密联系,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舍生忘死的深挚爱恋,对于光明、对于美好未来的执着的、不屈不挠的追求,这构成了我们伟大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脊梁,促使我们能够在历经曲折坎坷而恒者前行,不断开拓前进的道路。这正是《沂蒙九章》所讴歌的,不仅仅是沂蒙山人的精神写照,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光映千古的写照。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母亲。面对沂蒙山人充满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英雄群体,我们每个人不能不扪心自问:在历史的长河中,应该怎样生活,选取怎样的人生价值取向呢?正如《沂蒙九章》中所说的:“对历史忠诚的人,才会被历史所忠爱。”在现实生活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艺术宝藏,这一原则在《沂蒙九章》中俨然再次得到了证明。

长存赤子之心,热情拥抱生活。读《沂蒙九章》就有了更深的意味,这是一种写不尽、读不尽的感觉,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