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4日
光山县城司马光故居有一亭子,曰:养粹亭。亭周边竖墨色木头柱子,亭子顶端琉璃瓦四角翘檐,亭内爽朗,阳光可以自如地铺洒进来。连接柱子的是木制靠椅,人们可以背靠着木椅小憩,领略院内景色,亭子四周有绿树草坪,牡丹花开得如火如荼,一丛茂盛翠绿的竹子簇拥着,高过亭子,亭子被竹子和红花掩映其中。游人稀疏,有风吹过,清净如许,有怡然自得的韵味。亭子中央有一口水井,井石上雕刻着狮子虎兽类。想必当年司马光一家人就在这口井里打水用于平常生活。
光山是司马光的出生地,司马井、养粹亭是光山人为纪念这位伟大历史人物而建。据明、清《光山县志》载:“井在光山县治东儒学教谕舍前,宋司马池为光山令,生子与官廨,沂此井水以洗为名‘光’”。宋代以来,邑人曾建亭于井上,题曰“养粹亭”,因年代久远,井亭塌毁。明万历年间复修,清乾隆五十年(1785)知县杨殿梓再修养粹亭。
养粹,乃涵养精粹。《晋书·隐逸传赞》:养粹岩阿,销声林曲。有文字曰:贞粹亦作“贞悴”。纯洁粹美。后汉张衡《思玄赋》:“歘神华而蝉蜕兮,朋精粹而为徒。”李贤注:“粹,美也。”这里是说,倏忽神化如同蝉翼蜕壳一般解脱了,与精纯之人交朋友为旅途上的徒侣。
养粹,也为培养智慧,涵养心智。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书》:“昔之所谓道者,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恬漠冲粹,养智怡神。”文选嵇康《幽愤诗》:“志在守朴,养素全真。”鲁迅《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恰如吃用牛羊,弃去蹄毛,留其精粹,以滋养及发达新的生体。周作人在孔德学校演讲道:“读文学作品养高尚趣闻。”也同一道理。
养粹亭旁边有一石碑,石碑上刻有清乾隆五十一年光山县令为重修养粹亭而撰写的碑文《司马井养粹亭铭并序》:“司马井本为北宋光山县暑官舍内之水井,原址改建学馆。明万历年间县令程国详修亭于井上,近亭有坊,跨云路街。因岁月久远,亭与坊俱废,井亦湮废。请乾隆乙巳年光山县令杨殿梓勘井址,清理废井,筑亭于井上,名曰:‘养粹亭’。”取《易经》:“井养而不穷”之意。铭曰:“井之功,养不穷,匪竣则源壅;德之至,养乃粹,匪诚则类翳。”
司马光一生为官,也是历经坎坷,王安石变法与他的治国理念相左,罢官回到洛阳之后,专心编撰《资治通鉴》一书,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巨著完成。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为了写作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三百多种。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资治通鉴》完成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多脱落。由于他在历史方面作出了贡献,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历史学家。
历史上对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评价极高。宋元之际,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养粹,就是恬淡人生,精养智慧,虽然遇到巨大挫折,却不以为然,于形为无形,于事为无事。不计名利地去做自己应该做或者喜欢做的事情,排除社会旅途上的恩怨与烦扰,不蹉跎岁月,用有限的人生做自己愿意去做、对社会对历史有价值的事业。正如他在自己的《书“心经”后赠绍鉴》中说道:“盖尝徧观佛书,取其精粹而排其糟粕耳。”
司马光逝世后,皇帝亲题神道碑额:“忠清粹德之碑”。这就是“养粹亭”之出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