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22日
在内蒙古广袤的草原上,蒙古族传统马具不仅是马背民族的实用工具,更是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瑰宝。今年72岁的色仁道日吉,用十余年的时光坚守,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走进杭锦旗锡尼镇色仁道日吉的民族手工店,浓郁的皮革与木材香气扑面而来,各类制作工具整齐摆放,墙上挂满了他的得意之作。
色仁道日吉正在精心编织马鞍的捎绳(捎绳是马鞍上用于坠吊物品的皮质绳索),另一边,他的老伴乌日嘎木拉正在工作台前修复顾客送来的马韂,一针一线,十分专注,短短几分钟,一副马韂焕然一新,她笑着对笔者说:“我的老伴负责安装马鞍,我负责手工缝制,我们俩只有一起合作,马鞍才能完成。孩子们有空也会来帮忙,我们制作的马鞍很受大家欢迎,心里非常有获得感。”
作为马背文化的核心载体,马鞍作为马具中的核心部件,在人与马的长期互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制作马鞍既要考虑到实用性、美观度,又要根据使用者的身材和木板的形状精准调整,制作过程中,角度、宽窄、弧度需随工序不断微调,每一副马鞍从选材到完工,都要经过选料、绘图、雕刻、包边、组装等数十道工序,工艺极为复杂。只有兼具铁匠、木匠、裁缝等多种技艺的工匠,才能独立完成一副马鞍。色仁道日吉介绍道:“我们选料十分讲究,皮革必须是优质牛皮,这样做出来的马鞍才能经受住草原生活的考验,而且越用越有光泽。”
随着时代发展,尽管机械化生产冲击着传统手工艺,色仁道日吉仍坚持手工制作。即便每副马鞍平均需耗时一周,他依然认为值得。“手工制作的马鞍,好看又结实,用的人多。很多人拿着老旧的马鞍到我这里来翻新,他们拿到成品时的欣喜与感谢,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近年来,马具制作技艺被列入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色仁道日吉的作品在草原上备受欢迎,更吸引不少外地人慕名定制马具。他感慨道:“这门手艺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我老伴的父亲和我的父母都是做马鞍的,我们从小在旁边帮忙,慢慢就学会了。下一步,我们要把这门手艺传给下一代,让这份文化瑰宝延续下去。”
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色仁道日吉还精心设计了迷你马鞍模型,他说:“现在很多人不骑马也用不上大鞍子。我把大鞍子做成缩小版,构造一模一样,他们可以摆放在楼房里当装饰品,这也是传承文化的好方式。”如今,老人仍每日沉浸在马具制作中:“只要我还干得动,就会一直做下去,为传承马具制作技艺出一份力。”
十几年专注马具制作,色仁道日吉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这层层老茧,不仅凝结着他对马具制作的深厚情感,更是诠释着他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一件件精美的马具,倾注着这对夫妻的心血,承载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更凝聚着将传统技艺传承下去的赤诚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