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前旗上海庙镇:种鸭养殖“孵”出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年06月19日

今年以来,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立足资源禀赋,精心谋划全镇产业布局,将种鸭养殖作为特色产业重点培育,通过政策、规划、产业多维度发力,持续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目前,上海庙镇强英种鸭养殖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三块场地完成场平,一号地和二号地正在搭建标准化种鸭养殖棚,养殖棚建成后每个棚可养殖5000至6000羽种鸭,一号地可实现养殖种鸭40万羽。

构建项目服务“坚实底座”

上海庙镇建立“专项工作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从前期谋划种鸭养殖产业发展布局、实地勘察科学选址,到全面开展场地平整施工,再到搭建标准化种鸭养殖棚,提供“一站式”服务;在申报要件齐全的情况下,一次性为企业办结设施农用地审批手续,实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极大缩短了项目工期,让投资者“少跑腿、快投产”,确保项目高效推进。

绘制产业升级“发展蓝图”

上海庙镇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与资源调配优势,联合企业深入调研规划区域种鸭养殖模式、市场需求及行业趋势,明确未来几年在养殖方式、产业链延伸、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目标;企业凭借自身在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的优势,与政府合作建设种鸭养殖基地等项目;政企共同搭建产业发展平台,推动饲料加工、屠宰和羽绒加工等配套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产业升级”的良好局面,为种鸭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共享产业发展“红利清单”

上海庙镇坚持“产业强镇、成果惠民”发展理念,创新建立联农带农机制,通过三大路径实现农牧民多元增收。土地流转“活资源”。上海庙镇充分发挥纽带作用,推动村集体与强英种鸭养殖企业达成土地流转合作,盘活嘎查村闲置土地,实现产业兴农。

就业增收“稳饭碗”。上海庙镇推动农牧业向集约化、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项目建成后预计可提供2000余个就业岗位,助力农牧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联农带农“强纽带”。推行“企业+村集体+农牧民”发展模式,推进饲料加工、屠宰和羽绒加工等项目落地,解决农牧民的农产品销路问题,降低企业运输成本,形成“就地取材、就地加工”的良性循环;带动周边农牧民进行肉鸭养殖,进一步提升产业附加值,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如今,鄂托克前旗上海庙镇的种鸭养殖产业已稳步起航,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引擎,政府、企业和农牧民同心协力,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让种鸭养殖释放更大潜力,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