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6月15日
父亲一生没有高光时刻,要说有,只能是他当骑兵的那个岁月。毕竟,跟人讲起往事来,当骑兵的经历比种地要好听些。当然,还可以说他从部队转业后,在包头糖厂保卫科干过一段时间。
和在乡下时一样,父亲喜欢一边抽烟一边看电视,电视不停烟就不停。在乡下,父亲是盘腿坐在炕头上抽着烟看电视的,如今在城里,父亲坐在沙发上(没法盘腿)抽着烟看电视。乡下的砖房自然不比城里的楼房舒服,但享受的阳光和寂寞是一样的。
我认为父亲是个国宝级的看电视达人,不论什么节目,举凡央视新闻联播、省市县新闻联播、电视剧、综艺节目、养生讲座、电视购物……哪怕广告他都会看得津津有味。他永远会把电视机的音量开到最大限度,会出声念出屏幕上的字幕,遇到的字幕若有点小时,他还会走到电视机前,弯下腰,认真地逐字看完才放心似的返回原地。由于电视机的音量太大,吵得人头疼,只要母亲在家,十有八九次会给他调小了,但调小了音量父亲就有点恼怒,他又调大,几个回合下来,两人就吵起了嘴。最终的结果是父亲以百折不挠的精神战胜了母亲。当然并不是父亲永远依着他的性子,家里来了串门的,他不得不调小音量,否则,就无法聊天了。还有一种情况,到了睡觉的时间,电视里不管播什么节目,母亲直接粗暴地拔插头,父亲干瞪上几秒钟的眼,没办法,也只能睡觉了。
尽管父亲看电视兼容并蓄,但也不是没有侧重,他侧重的依次是央视和地方台新闻联播、战争剧、特惠广告。别看父亲整天没啥事,但非常关心国家大事,也关心国际大事,国家大事主要是关心国家领导人每天见了谁,去了哪里,讲了什么话,反正他认得的历任国家领导人比我还多。在乡下,村里的人都关心国际大事,他们获取权威消息的源头主要是新闻联播,分享观点的地方是村里的小超市门前。
作为一个曾经的骑兵战士,也是一个有着50年党龄的中共老党员,父亲喜欢看战争剧(片),但非常讨厌“抗日神剧”。
进了城后,能和父亲讨论国际、国家大事的人就少而又少了。别看城里比村里大,城里人比乡下人多,但城里没有真正的左邻右舍。父亲和千千万万的农民一样,在乡下时他从未寂寞过,乡下有人有庄稼有牲口,城里就不同了,城里有高楼有汽车也有人,但高楼和汽车听不懂人话;城里的人再多也只是移动的数字而已。
我回来陪他的这几天,能感觉到父亲很高兴,像个孩子一样向我献殷勤,我只好隔一会儿跟他聊几句这事儿,隔一会儿又跟他聊几句那事儿。父亲因为耳背,我就得不断把自己的嗓门提高,聊上几句后我都感到头晕耳鸣。
几天来都是如此,父亲很有规律似的,坐在沙发上抽着烟,换台看电视,比如他看的电视剧《彭德怀元帅》,一集下来,他至少抽了三根烟。父亲虽然曾经是一名骑兵,但他并没有打过一场像样的仗,哪怕小型的,但一看到电视剧里面的热血场面,又激动得不行,我不知道他激动什么。看完《彭德怀元帅》,父亲又换台了,还是战争剧,当里面的我军战士吃白面饼子时,他连连摇头说太假了,他们的长官当时都没条件经常吃白面饼子,更别说战士了。还有,他一看到战士端起机枪扫射的镜头也连连摇头,我问他怎么了,父亲说他入伍时先进的就是机枪班,机枪太沉了,一般人根本没法端起来扫射。本来我想让父亲讲一讲他当骑兵时的故事,但见他打起了哈欠,只得作罢。
父亲每晚睡觉很准时,9点钟的时候眼皮准打架,他站起身来,回到了他那个卧室,门却没关,我看见柜子上醒目地摆放着一个“光荣在党50年”的荣誉纪念章,才想起去年夏天乡里搞的一个活动,凡党龄满50年的老党员都可以获颁这个珍贵的荣誉,那天,父亲披着大红花在乡政府的礼堂里笔直地站着,我想,那可能是父亲一生中唯一高光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