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荞麦碗托的30年坚守与传承

2025年04月20日

穿行于准格尔旗的大街小巷,荞麦碗托的清香浸润着每一处街角。这道以梁峁沟壑间的荞麦为魂、清水为脉的吃食,历经百年风雨,仍在经济浪潮中翻涌着生机,以最朴素的烟火气滋养着这片沃土。它早已刻进当地人的血脉——游子归乡时必先冲进街边小店,喊一声“打个碗托!”仿佛不吃这一口便不算到家;逢年节庆、婚嫁金榜,桌上也总要摆上一碗才算尽兴。碗托不仅是舌尖上的风味,更承载着黄土地最厚重的乡愁。

——编者按

走进准格尔旗的百年老镇沙圪堵,工程队路口的四大风味小吃店——郝来碗托默默坚守30余载。郝来碗托不追风口、不慕流量,凭借几十年如一日凌晨4点的坚守、荞面清水的老配方,将一碗碗托的温度炼成金字招牌。从日销5碗到年入三四十万元,从沿街叫卖到门庭若市,这家小店用最笨的办法印证着:在数字洪流中沉下心、扎下根的小微业态,恰是经济生态中最坚韧的毛细血管。

凌晨4点的炉火:从5碗到千碗的“笨功夫”

1992年冬,沙圪堵镇的寒风卷着煤灰。郝来在工程队路口的平房里支起一张木桌、摆上几把条凳,“郝来碗托”就此开张。2毛钱一碗的定价,是生计的起点,也是匠心的开端。“当时就想着,必须把这味道做地道。”凭着这股倔劲,他访遍街坊讨教经验,反复调试配方。

创业的艰辛刻在皱纹里。“最差的时候,一天只卖出5碗。有时店里卖不出去,就沿街叫卖。”年近七旬的郝来回忆,寒冬里推着木轮车沿街叫卖的身影仿佛还在眼前。即便如此,他和老伴从未熄灭灶火。30余载1万多个日夜,这家小店用最笨的功夫,串联起游子的味觉乡愁与街坊的烟火记忆。

如今,20平方米的门脸依然守着工程队路口,盛况却今非昔比——逢年过节,日销千碗成常态,日流水最高破万元。碗托乘着塞满冰块的透明盒奔向天南海北:锡林浩特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更甚者带到海南、上海,成了游子随身携带的“乡土名片”。

“小买卖养活了全家!”郝来摩挲着结茧的手掌笑道。从租房到买房,从供孩子读书到娶媳添丁,三代人的命运随着碗托的香气蒸蒸日上。如今儿子郝海军接过接力棒,凌晨4点的灶火依旧不熄。“只要街坊还认这口老味道,炉火就断不了根。”炉光映着老人眼角的皱纹,那里沉淀着30载晨昏,也跃动着新生的火苗。

“笨功夫”炼出金招牌:三不原则“钉死”品质

“碗托、豆腐热汤、当天做当天卖!”这是郝来碗托雷打不动的铁律。每天凌晨4点,沙圪堵的夜色还未褪去,郝来夫妇已围着灶台开始忙碌。7点前备好几百个碗托,8点准时开张。热豆腐汤要熬足才出豆香,冷汤的醋酸香得调得恰到好处,连卤蛋都吸饱了30年的秘制酱汁。

“就荞麦和水,啥都不加!”郝海军细数规矩:不添加、不隔夜、不换老搭档。酸浆豆腐须是镇里老户40年酸浆点卤的手艺,驴肉也得选老搭档。

正是这份“笨功夫”,让这家小店用30余载熬出了自己的生意经:以诚待人、以味服人,用最干净的料,守最死板的规矩。在速食文化席卷的今天,这份对老手艺的敬畏、对品质的“轴劲儿”,恰是民营经济“守得住烟火,传得下匠心”的生动注解。

“这碗托我从年轻吃到老,从几毛钱吃到4块钱,价格涨了,味儿没变。”沙圪堵居民王翠英年轻时在村里隔三差五跑来解馋,如今搬进镇里,宁可绕几里路也要来。

汽修匠转身“接棒人”:放下扳手端起荞面碗

2023年的抉择,让郝海军的人生轨迹陡然转向。彼时,他经营16年的汽修铺正遭电商浪潮双重夹击——配件利润被网购价格层层削薄,而年近七旬的父母守着碗托店,凌晨4点的灶火却日渐微弱。看着父亲佝偻的背影,郝海军咬牙摘下沾满机油的袖套,关掉汽修铺。

“电商已将配件价格打至透明,却打不散那份老味道,或许回归守护祖业才是正道。”郝海军轻抚着父亲那沾满油渍的钱匣,记忆如潮水般翻涌而来:12岁的他,常常趴在条凳上写作业,写完作业便协助母亲数碗托;结婚时的红绸布,是用卖碗托所得的钱换来的。如今,他每日跟随父亲学习掌握火候:火势需烧得“旺盛”,蒸出的碗托方能弹韧而不散;豆腐汤熬至火候才能鲜美无比。这些都是父母半辈子摸索出来的门道。

“父亲总是念叨着‘味道不能变’,可我想,让沙圪堵的滋味走得更远,才是真传承。”晨光之中,新老两代人的身影在蒸汽中交织融合,一锅锅碗托正步入新的岁月篇章。

政策春风暖:老手艺披上新铠甲

近年来,准格尔旗以需求为导向精准施策: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新100条”、搭建“为企服务管家”平台、推动美食与文旅深度融合,为传统小吃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将重点扶持微型企业,引导优质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

这场政策“及时雨”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郝海军带着碗托登上杏花节展台,在农产品展洽会现场收获订单,其店也成为美食打卡点。最令他振奋的是,2025年1月,“准香味道”团体标准的落地,使碗托、酸粥等特色小吃有了“工艺身份证”,准格尔旗成为全市首个建立地方小吃标准体系的地区。

“从前靠手感,现在看数据,这碗托越做越通透。”郝海军很是感慨。当百年老手艺遇上现代标准化,碰撞出的不是对抗而是共生:豆腐汤的酸度、荞麦的占比都将有规可循。这把丈量传统滋味的“标尺”,既守住了灶台烟火气,又架起了产业化的桥梁。

“咱们也能学河南面皮店,把碗托做成全国连锁!”郝海军满怀期待地说,他眼神灼灼,仿佛看到了碗托与时代相融合的勃勃生机与希望。

当政策春风吹拂准格尔大地,无数“郝来碗托”正在破土萌芽。它们或许没有多大的规模,却以最坚韧的姿态,在守正创新中书写着“小微不小”的时代答卷——这,正是中国经济最温暖的底色。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