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3日
“鄂尔多斯古如歌”是一种带有自然和鸣与和声、无伴奏群体演唱的连缀体民歌,是蒙古族最古老、最传统的原生态歌唱艺术,承载着千年的生态智慧与人文情怀。
杭锦旗从1979年开始抢救性挖掘、整理已濒临失传的“鄂尔多斯古如歌”。2008年,“鄂尔多斯古如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杭锦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古如歌之乡”称号;2016年,杭锦旗被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古如歌之乡”。目前,杭锦旗共有古如歌传承人11人,传唱者1000余人。
近日,一场“非遗”与现代碰撞、生态与艺术共鸣的,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鄂尔多斯古如歌”为主题的歌舞剧《古如歌》在鄂尔多斯大剧院首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首演现场,九旬老人苏力呼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作为年龄最大的参演者,苏力呼精神矍铄,身着一袭传统蒙古族服饰,岁月在她脸上刻下深深浅浅的皱纹。当悠扬的旋律响起,她微微仰头,一双眼眸透着别样的光彩,音色优美的歌声随之倾泻而出。初听时,带着岁月沉淀的沙哑,细细品味,每一个音符都饱含着对古老歌谣最纯粹的热爱。颤音婉转,仿佛在诉说千年的草原故事,从骏马奔腾的豪迈,到毡房内的温馨日常,再到游牧民族对天地的敬畏,都被她的歌声一一勾勒出来。
苏力呼出生于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一个蒙古族家庭,她的一生与古如歌紧密交织,用热爱与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传承之歌,并积极参与到古如歌抢救性保护工作中,配合收录人员录制磁带、U盘、光盘,将自己掌握的所有古如歌曲调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让古如歌在岁月长河中持续绽放光彩。
从儿时起,苏力呼便常常依偎在长辈身旁,静静聆听古如歌的演唱,那大气磅礴又饱含深情的旋律犹如一颗种子,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生根发芽。在农忙结束的夜晚,苏力呼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唱古如歌,大家你一句我一句,歌声交织在一起。耳濡目染下,苏力呼对古如歌的喜爱愈发浓烈,每次家中长辈唱起,她都会跟着吟唱,每一个乐符、每一段唱腔,她都仔细琢磨,直至深深记刻在脑海中。
一次,苏力呼在放牧时偶然听到邻居老奶奶在吟唱古如歌,那旋律是她从未听过的,因为听得入神,羊跑远了都没发现,后来是家里人将羊赶了回来。“被家里人知道因沉迷于听古如歌而忘记放羊后,被父亲狠狠训斥了一顿,可我依然乐此不疲,因为我又学会了一段新的唱词……”回忆起当初学唱古如歌的情景,苏力呼脸上满是笑意。
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古如歌成为苏力呼生活中最温暖的慰藉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便面对生活的种种艰辛,只要唱起古如歌她就觉得生活充满了希望,浑身都是力量。
古如歌,被誉为蒙古族长调的“活化石”,是一种古老的宫廷音乐,旋律悠扬、歌词质朴,承载着蒙古族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它曾经在宫廷中奏响,见证着王朝的兴衰,如今,虽历经岁月变迁,却依然在民间传唱,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
“古如歌不是唱出来的,是血脉里长出来的,是从心尖流淌出来的。”每当问及老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古如歌时,她总是这样说道。这位银发如雪的蒙古族老人,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家族中织就了一张无形的传承之网。苏力呼的妹妹和子女深受她的影响也一直在学习、传唱古如歌。儿子门肯巴雅尔说,母亲的歌声是他童年最美好的回忆。在母亲的鼓励和教导下,门肯巴雅尔开始学习古如歌。起初,年轻的门肯巴雅尔觉得古如歌的曲调复杂、歌词古老,学习过程十分枯燥。但母亲总是耐心地陪伴着他,一遍又一遍地示范,给他讲述每一句歌词背后的故事。渐渐地,门肯巴雅尔被古如歌的魅力所折服,他开始用心去钻研,不断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如今,门肯巴雅尔已经成为当地古如歌传承的中坚力量,经常跟随母亲参加村里、旗里、市里的各种展演活动,将古如歌带到更多人的面前。在歌舞剧《古如歌》的首演现场,门肯巴雅尔激动地说:“古如歌像一根纽带一样,将我们这个家族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的儿子和孙子都喜欢唱古如歌,母亲用她的一生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也要像她一样把古如歌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民族文化。”
每当晨曦初露时,家中仍会传出苏力呼悠扬的古如歌长调,歌声穿越光阴,在唇齿间流转,将蒙古族千年古韵编织进新时代的草原晨曲。她的歌声虽然不再像年轻时那般高亢嘹亮,但那份对古如歌的热爱和执着却丝毫未减。她用一生的时间,将古如歌融入自己的生命,也将这份热爱传递给家人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她的影响下,古如歌这颗蒙古族文化明珠,必将在新时代的天空中继续闪耀,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让蒙古族的文化根脉在传承中绵延不绝,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