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日
在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日召嘎查,一位53岁的蒙古族汉子用半生时光,将古老的歌谣从草原深处唱到了更广阔的舞台。他是门肯巴雅尔——杭锦旗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如歌”传承人,也是当地农牧民心中的“文化领路人”。14年来,他带领家人和乡亲以音乐为纽带,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谱写了一曲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华章。
家承血脉:三代人的非遗情结
门肯巴雅尔的音乐启蒙始于童年。父母是草原上知名的民间歌手,古如歌的悠扬旋律伴随他成长。十几岁时,他已是当地婚礼上的“主唱担当”,用歌声传递祝福与喜悦。这份热爱不仅融入他的血液,更感染了整个家庭。如今,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均是古如歌的爱好者与传承者,尤其是大儿子阿迪雅,自幼展现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父亲的坚守让我明白,文化传承需要扎根乡土,也需要走向舞台。”阿迪雅说道。2016年,他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毕业后,选择进入鄂尔多斯剧院工作,专攻民族音乐研究与表演。他将学院派技法与传统古如歌结合,为这一非遗项目注入新鲜活力。父子两代人,一个扎根牧区,一个走向专业领域,共同织就了古如歌传承的双重脉络。
从一人到团队:文化火种的燎原之路
2010年,门肯巴雅尔做出一个重要决定:成立“沙日召古如歌组合”。最初只有几名亲友参与,如今已发展为56名牧民的庞大团队。每周20小时的排练、每年12场以上的演出、累计超2万人次的观众……数字背后,是门肯巴雅尔对文化传承的执着。
在上级部门支持下,门肯巴雅尔带领团队建成200平方米的排练厅,配备扬琴、马头琴、音响设备等专业器材。这里不仅是排练场所,更是一座“流动的文化驿站”。团队还搭建了传承古如歌的蒙古包基地,将传统生活场景与音乐表演融为一体,吸引大量游客驻足。
门肯巴雅尔深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不能止步于“保存”,更要“活化”。他策划了“古如歌进校园”“草原音乐节”“非遗体验日”等活动,邀请年轻人参与创作。2021年以来,团队组织45次1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累计参与人数突破1万人次。一场场演出中,古如歌从婚礼仪式走向大众舞台,从牧区角落传向城市剧场。
文化赋能:彰显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门肯巴雅尔的努力,不仅让古如歌焕发生机,更成为推动当地发展的“文化引擎”。
艺术与产业的融合,实现了经济增收。通过文旅结合,沙日召嘎查打造了“非遗+旅游”特色模式。带动家庭年均收入增至5万元。许多牧民通过参与演出、手工艺品销售获得额外收益,实现了“文化富民”。
唤醒乡土文化自信,实现了精神凝聚。“过去年轻人总觉得草原文化‘土’,现在他们主动学唱古如歌,甚至用短视频传播。”门肯巴雅尔感慨。文化活动让牧区焕发新活力:老年人重拾记忆,青年人找到归属,孩子们在歌声中认识民族根脉。
挑战与展望:让传承之路走得更远
尽管成就斐然,门肯巴雅尔仍面临诸多挑战。资金不足、专业人才短缺、现代文化冲击等问题亟待解决,对此,他提出三点愿景。
建立长效扶持机制,呼吁政府与社会力量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专项基金,支持排练场所维护、器材更新;注重青年培养,与高校合作开设古如歌研修班,吸引更多专业人才返乡助力;利用数字化传播,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让古如歌突破地域限制,走向全国。
门肯巴雅尔的故事,是无数基层文化守护者的缩影。他用14年坚守证明: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的振兴,更是文化的振兴。当古如歌的旋律在草原上空回荡,我们听到的不仅是古老的音符,更是一个民族对根的守望、一个时代对文化的致敬。正如他所说:“只要还有人愿意听,古如歌就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