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10日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智慧与历史记忆的璀璨结晶,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非遗”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延续着文化的根脉,更为现代社会注入了独特的魅力与活力。如何将这些文化瑰宝传承、发扬?准格尔旗文化和旅游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传承与创新之路。
“旅游+非遗”深度融合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起来?走出去?旅游业与“非遗”的结合成为了探索文化传承新路径的必然选择。
准格尔旗将准格尔召经会、油松王祭祀和骡驮轿婚俗文化的保护单位分别设置为准格尔召宝堂寺寺庙管理委员会、准格尔旗油松王旅游区管理站和准格尔旗旅游协会,并指导旅游景区通过打造“非遗”旅游线路、开发“非遗”体验活动来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吸引力,并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如准格尔黄河大峡谷旅游区的“非遗”体验项目,组织游客参与互动,通过扮演“送亲”“娶亲”等角色,接受新人“礼拜”“敬酒”,再现准格尔“骡驮轿娶亲”“拜人”等婚礼习俗场景,带给游客全新的体验感、仪式感和满足感,真实感受准格尔的风俗人情;准格尔召旅游区和油松王旅游区分别举办“非遗”节庆活动,利用“非遗”文化节、“非遗”节目展演、手工艺品市集等将“非遗”元素融入景区活动之中,吸引游客参与并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文化魅力。“非遗”与旅游的结合正成为推动文化多样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商业+非遗”发展创新
准格尔粗瓷烧作技艺的保护单位为内蒙古伊东力弘瓷业有限公司;准格尔地毯植物染色技艺保护单位为准格尔准利地毯有限公司。这些公司一方面聘请传承人为技工,通过“师带徒”等方式,培养专业人才,确保“非遗”技艺的代际传承。同时也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和传授技艺的平台,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他们结合现代科技与消费者需求,对传统产品进行改良创新,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各保护单位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打造独特的品牌故事。如准格尔旗准利地毯有限公司生产的“准利手工挂毯”利用传统工艺“植物染色技术”生产的精美艺术挂毯。2024年11月准利植物染色手工地毯“非遗”工坊被评为市级“非遗”工坊,现在该公司不仅是生产场地,更成为介绍“非遗”技艺、体验“非遗”手工艺、传播“非遗”技艺传承人故事的文化阵地。同时准利地毯利用电商平台、直播、短视频等多渠道营销宣传来扩大“非遗”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和影响力,实现“非遗”传承发展和市场效益的双丰收。
“非遗+场馆”传达情韵
准格尔旗将漫瀚调、准格尔蒙古族民歌保护单位设为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研究所,近年来漫瀚调艺术研究所多举措推进漫瀚调保护传承,积极发挥公共文化场馆的教育职能,开展“非遗”传承培训工作。
积极开展田野调查工作。深入准格尔旗的各个村落社区,走访民间艺人、漫瀚调爱好者,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漫瀚调曲谱、歌词、故事传说等,抢救面临失传的珍贵资料,对其进行系统整理与分类,建立完善的档案库。
开展展示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每年开展“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进社区”“非遗进课堂”等非遗展示展演活动,推动绝大部分保护项目实现“活态”传承。
壮大传承队伍。全旗共培养各级传承人60名,其中国家级传承人1名、区级传承人1名、市级传承人6名、旗级传承人52名。每年组织各级传承人培训达30余期,培训人数2000余人次。
维护传承基地。准格尔旗职业高中作为漫瀚调培训基地,开设扬琴、枚、四胡、三弦、漫瀚调演唱5个专业,每年培养漫瀚调人才近百人。建立5个传习所、7个校园“非遗”传承教育基地以及奇附林漫瀚调艺术传承基地,传习人数达3000余人,为传习工作的有序开展夯实基础。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文化保护的重要任务,更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在传承中,我们坚守文化的根脉;在创新中,我们赋予文化新的生命力。只有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才能让“非遗”在时光中熠熠生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准格尔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