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8日
大巴车离开山西芮城,穿过风陵渡大桥,一转弯,就到了潼关。滔滔的黄河水在这里汇聚了千年的沧桑与豪迈。
“万里黄河第一弯,风陵渡畔有古关”。潼关,一座历史悠久的关隘,坐落于黄河的南岸,与北岸的风陵渡口遥相呼应,共同守护着中原大地的安宁。
古时的潼关曾是秦晋豫三地的水旱码头。水路之上,黄河滔滔,漕运繁忙,南方的丝绸、茶叶、瓷器经由这里运往北方;北方的皮毛、药材等特产也源源不断地南下。旱路上,车马喧嚣,驼铃声声,连接着中原与西北的广阔天地,商队络绎不绝,货物琳琅满目,见证了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与辉煌。
在潼关,秦人的刚毅、晋商的淳朴、豫人的精明相互交织,形成了独特的民俗风情。各种方言在这里交汇,各地的美食也在此融合创新,让这座古城充满了勃勃生机。
古镇里,商贾云集,一排排整齐的货栈和客栈,为过往商人和旅客提供了歇脚与存放货物的便利。主体街道以盐铺最多,盐商们将山西运过来的盐从这里转运出去;另有河南的铁匠铺、铜匠铺、染坊以及山货行、火纸摊等,来往货物繁多。客栈、茶馆、钱庄、货栈鳞次栉比,大街小巷处处可见传统的西北饭铺,供应着热气腾腾的拉面、刀削面、炸酱面、泡馍、肉夹馍等经典特色面食。小贩们吆喝声此起彼伏,与顾客的谈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生活画卷。
然而,这座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古城,随着日本侵略者脚步逐渐逼近,随即陷入了战火之中。抗日战争期间,潼关一直处于战争最前沿,日军的飞机轰炸、炮击等战事几乎天天上演。
1938年,日本鬼子盘踞风陵渡,派出了20多万日伪军进攻潼关,对古老的关城狂轰滥炸,坚固的城墙在连绵不绝的炮火之下,变得千疮百孔,古老的街道与建筑化为废墟,曾经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的古镇,在战争的威胁下遭到重创,变得满目疮痍。
据博物馆资料记载,潼关古城曾有一口报警的大钟,如有险情来临,报警者便会敲钟向民众警示。1938年,大钟被日寇的炮弹炸坏,无法使用,于是,当敌军每打一发炮弹,藏在隐蔽处的打钟人便朝盆子里扔一颗豆子,抗战胜利后,一数豆子,竟有14800多颗。每一声炮响都像是历史沉重的叹息。
日军曾调集20万日伪军进攻潼关,被国军牢牢阻隔到了这里,军民们奋勇抵抗,经过数日鏖战,击退了日伪军,收复了失地,守住了长安(西安)的东大门,从此,日军再也没越过潼关半步。
“残存古渡今犹在,不见当年摆渡情”。饱经血雨风霜的风陵渡口,虽然有一个诗意的名字,如今却早已物是人非,再也无舟可渡,随着一座跨河大桥的贯通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作为重要关隘的潼关古城也化作了历史的尘埃,镌刻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潼关古城在修三门峡水库时,遭到破坏,剩余的一少部分也渐渐埋藏在了古城残存的砖石之下。
如今的潼关古城,处处可见重新修建的建筑群和旅游景点,尽管建筑宏伟,街道宽敞,却少了人烟的点缀。那些精心雕琢的石柱、亭台楼榭、雕花窗棂,在寂静中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回荡在空旷的空气中,无人倾听。
或许是资金链条断裂的缘由吧,一部分大量投资开发修建的仿古建筑多半处于停建状态,令人唏嘘。
沿着残留的古城墙一路缓缓向上而行,偶尔能发现几处断壁残垣和一些斑驳的遗迹,它们如同时间的守望者,见证着古城的风雨沧桑与变迁,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耳边仿佛还能听到历史的回音,在每一块砖石间轻轻回荡。
不觉间走进了一座名为“红楼观”的道观。道观不大,却很古老,方砖铺地,清幽雅致,形成了一片独特的宁静天地。院内长着一棵石榴树,树上结满了沉甸的石榴,成了静谧之地的一抹亮色。那是一棵祈愿的石榴树,上面挂满了善男信女们心灵寄托的红布条。
沿着石径一口气登上观顶,可以见到一些遗留下来的古城的城砖和几处废墟遗址,还可以远眺黄河曲折流长,领略黄河的壮丽与神奇,震撼与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无论关口如何更改,而潼关之要塞无人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