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6日
“漫瀚调”,以蒙古族短调民歌为基调,辅以晋陕汉族唱词,是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大美和声,除在准格尔旗传承发展外,在鄂尔多斯其他旗区及内蒙古西部、晋陕友邻地区也广为流传。
一、漫瀚调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产物
(一)漫瀚调产生的历史及地域文化背景
清嘉庆、道光时期,一度对蒙旗实行“借地养民”政策,使大量汉族移民流入准格尔旗,形成了蒙汉杂居、农牧兼营的区域。位于鄂尔多斯东部准格尔旗的龙口镇大口村,即是“走西口”的重要通道之一。因为“走西口”“互市”“晋商旅蒙”等因素,大量汉民移入,开拓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生活习俗、民间艺术等方面相互学习,共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特别是蒙古族短调与晋陕民歌交流与融合,漫瀚调便由此而产生。
(二)漫瀚调的艺术特点体现了蒙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印迹
从漫瀚调的曲调来看,有羽调式、宫调式、征调式、商调式四种。
漫瀚调曲调由蒙古族与晋、陕地区的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而成,曲调优美,高亢洒脱,韵味独特,可一词多曲、一曲多词、即兴填词。其曲以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调为母曲,吸收晋西北汉族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的一些旋法、润腔而成。如《天下黄河》,其唱词原名为《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歌词描述了蜿蜒曲折、浩瀚奔腾的黄河和在艰险恶劣的条件下勇敢前行的船夫。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奇附林在实践演唱中,准格尔旗漫瀚调民间艺术家郭立民给予指导修改,在原曲基础上将节奏放慢后又润入花腔,演唱时大弯大调、豪迈粗犷,仿佛身临大河奔流、蜿蜒跌宕的大气势之实境,身处现实中欣赏,不禁让人感受到新时代的“幸福河畔幸福景”,为漫瀚调的艺术表现力注入更加生动的韵味。
从漫瀚调的歌词来看,其题材广泛,有叙事、抒情两种方式,即兴而歌,出口成词。
漫瀚调歌词哲理鲜明、感情炽热直率、语言朴素无华,句法整齐、节奏明快、韵脚圆溜、比拟生动,极富感染力。歌词题材广泛,囊括时事政治、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内容,可抒情、可叙事、可议论;十分讲究押韵,其韵辙基本上和诗歌、戏曲唱词所遵循的十三辙、两小辙的规范相同;充分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要求句句押韵,但不要求一韵到底,可以随意、随时转韵。对歌是漫瀚调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生动活泼、最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歌者一问一答,即兴编词,比兴生动,情真意切,朴实精美,收放自如,也可多人轮番用漫瀚调对歌,妙趣横生。
漫瀚调歌词为方言土语,很多方言都是晋陕地方通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在唱词的表现上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表达方式,即汉语、蒙古语混合间插使用,民间称为“风搅雪”。
从漫瀚调伴奏乐器来看,其伴奏乐器包括枚、四胡、扬琴、三弦“四大件”,兼及吹、拉、弹、打四种不同的演奏方式,彰显出丰富的音乐文化内涵,生动体现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独特魅力。
(三)民族民间音乐的繁荣赋予漫瀚调传承与发展广阔的舞台
漫瀚调产生于蒙汉文化交融之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民族地区民间音乐的发掘、继承和繁荣,积极组织田野调查、采风记录、立项研究等举措发掘民族民间音乐,通过举办文艺汇演、专场比赛、交流演出、人才培育等途径,推动民族民间音乐普及提高、发展传承。
1987年至1988年,准格尔旗连续举办全旗农牧民漫瀚调艺术大奖赛,挖掘与培育本土民间漫瀚调歌手。奇附林正是在这两次比赛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凭借洪亮、清脆、憨厚、独特的带有浓郁山野风格的唱法,连续两次获得一等奖。
正因为有如此广阔的艺术平台,准格尔旗漫瀚调歌手们不断成长成熟,对漫瀚调的普及繁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漫瀚调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引起更加广泛的关注。
二、深入挖掘漫瀚调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功能
(一)漫瀚调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到20世纪70年代,乡村群众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因为漫瀚调有即兴演唱、“打坐腔”式灵活表演等得天独厚的特点,农村人家办喜事等大型宴会往往会请“红火班子”演出助兴。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准格尔旗曾经设立“漫瀚调艺术团”“漫瀚调艺术研究所”等漫瀚调专业表演和研究机构,准格尔旗乌兰牧骑也担负着“弘扬漫瀚调艺术、研究漫瀚调”等职能,演职人员中有大量漫瀚调专业表演人才。
在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方面,漫瀚调的社会价值与文化功能日益彰显。1996年11月,国家文化部授予准格尔旗“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称号,2008年6月7日,漫瀚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漫瀚调在推动准格尔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1997年开始,准格尔旗每三年举办一届“漫瀚调”艺术节,不仅有漫瀚调艺术发展论坛、漫瀚调学术研讨会、漫瀚调声器乐大赛、漫瀚调歌手演唱、书画展览等活动,还会推出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产品销售等于一体的“节日经济”活动,让艺术节为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产业提供艺术支持。
漫瀚调艺术成为知名的国家非遗品牌,在准格尔旗乃至全区、全国形成了深远的影响力,不仅在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将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作出了贡献。
(二)创新性传承与发展为漫瀚调艺术注入不竭动力
20世纪90年代开始,准格尔旗对漫瀚调进行大胆创新,先后推出漫瀚调剧《双山梁》《纳林河畔》《山路弯弯》等作品,其中,《纳林河畔》2001年11月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准格尔旗以漫瀚调为载体推出多部优秀音乐剧、舞台剧、现代戏,漫瀚调由乡野田园一步步走上艺术殿堂,成为黄河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2013年,“漫瀚调艺术”成为自治区“一旗一品”文化工程品牌;2015年第七届漫瀚调艺术节上,“千人同唱漫瀚调”申报为吉尼斯世界纪录项目;同年,《海红酸海红甜》获第十二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优秀剧目奖;2019年,漫瀚调音乐剧《牵魂线》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22年,《山那边》获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近年来,准格尔旗还推出电影《漫瀚调》、漫瀚调曲牌故事微电影《二少爷招兵》《双满意》《二道圪梁》等作品,漫瀚调发展如沐春风,在创新发展之路上畅然前行。
(三)激励机制为漫瀚调艺术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支持鼓励文化工作者深入研究漫瀚调艺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准格尔旗编辑出版了《准格尔山曲儿》《准格尔旗民歌》《漫瀚调》《民族音乐艺术论》《漫瀚调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等书籍。1999年,准格尔旗将“漫瀚调”确立为艺术科研项目,成立“漫瀚调”研究机构,与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专家共同对漫瀚调艺术进行研究;2006年,历经数年收集整理和研究后,《漫瀚调艺术研究》一书出版。通过开展研究,对漫瀚调艺术的发展历程、内容和形式、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进行了全面梳理,为漫瀚调的长足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是支持鼓励漫瀚调歌手参加各地展演、比赛活动。准格尔旗传承弘扬以“漫瀚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创作的大型漫瀚调交响乐、音乐剧、现代戏面向全国观众开展巡演和推介100多场次,一批批漫瀚调传承人和民间艺人把漫瀚调带上更大的舞台、带到祖国各地和世界各地。
三是不断培育推出漫瀚调艺术优秀人才。准格尔旗积极培育国家、自治区、市级和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漫瀚调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共有市级以上漫瀚调传承人61名、旗级传承人53名,每年根据绩效考核给予一定补贴。建立6个分布于村社区的漫瀚调传习所、1个传承基地,即“奇附林漫瀚调艺术传承基地”,积极发挥漫瀚调艺术传帮带作用,各级漫瀚调传承人通过传帮带方式为3000多名漫瀚调爱好者提供培训指导服务。准格尔旗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漫瀚调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大大提高了漫瀚调艺术优秀人才开展文化活动和文艺创作的积极性。
三、把漫瀚调打造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宣传载体
(一)建强宣传阵地
文化阵地是繁荣文化发展、打造文化品牌的重要保障。准格尔旗把保护传承漫瀚调与丰富基层群众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推动漫瀚调的推广普及与品牌打造,在大路镇小滩子村打造的“奇附林漫瀚调艺术传承基地”,作为首个建在基层乡村户子家中的宣传教育阵地,在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准格尔故事”中发挥着重要的宣传载体作用。
(二)推动主题创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准格尔旗紧紧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题,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全过程各环节,紧扣如何更加深入具体地落实好“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四个与共”和“七个作模范”等方面要求,立足落实五大任务、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等重点任务,引导社会各族各界群众特别是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以漫瀚调为载体,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丰富内容,用生动朴实、深受群众喜爱的艺术创作展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生动的和谐图景。
(三)引导各类活动
在“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等主题活动中,准格尔旗引导各苏木乡镇、街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用好“漫瀚资源”。充分发挥乌兰牧骑“红色文艺轻骑兵”的作用,组建装备轻便、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文艺小分队,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演出,将党的声音和温暖传递到基层百姓中。鼓励14支乡村乌兰牧骑以漫瀚调为载体发挥好宣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