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在广袤的内蒙古大地上,鄂尔多斯曾经是一片荒凉的沙海,沙尘肆虐,土地贫瘠。然而,在党的坚强领导下,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鄂尔多斯迎来了绿色复兴的曙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为鄂尔多斯的治沙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行动指南。从沙丘到绿洲,从荒芜到丰盈,鄂尔多斯的治沙历程见证了绿色梦想的生长,也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力量。今天,站在这片绿意盎然的大地上,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崭新的生态环境,更感受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力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党的领导下,鄂尔多斯通过创新和实践,实现了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也为全国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提供了可贵的经验与示范。走近鄂尔多斯的治沙奇迹,探寻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这片土地如何完成了绿色长城的建设任务,铸就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绿色篇章。
沙漠化防治与生态修复
1、以生态系统服务理念为指导的植被恢复
鄂尔多斯市在防治沙漠化过程中,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理念,强调植被恢复不仅是生态修复的手段,更是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关键。通过飞播造林、人工种草、生态修复等方式重建植被覆盖。显著提高了森林和草原的覆盖率,修复了大面积的荒漠化土地。以库布齐沙漠治理为例,作为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约1.39万平方公里,流动沙丘约占61%,长400公里,宽50公里,沙丘高10~60米,像一条黄龙横卧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截至目前,库布齐沙漠的植被覆盖率从不足3%提升至53%以上。
2、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生态隔离带建设
在生态隔离带建设方面,鄂尔多斯市应用了景观生态学原理,强调空间格局对生态过程的影响。大规模种植耐旱、抗风植物(如沙柳、柠条、甘草)形成防风固沙屏障。通过构建多条生态廊道和防护林带,优化区域景观结构,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连通性和功能性。鄂尔多斯的生态隔离带不仅阻止了沙漠化的扩展,还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
3.智慧生态治理与大数据应用
在生态治理中,鄂尔多斯市积极运用智慧生态治理理念,借助大数据、遥感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实现了对沙漠化的精准监测和科学决策。建立了生态环境数据平台,整合多源数据,对土地退化、植被变化和气候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生态治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经济的融合实践
鄂尔多斯市在生态建设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度融入经济发展,通过创新实践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有机结合。
首先,鄂尔多斯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产业生态化,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的崛起,将荒漠地带转化为能源富集地。截至目前,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964千瓦,位居全国前列。这一举措体现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理念,既满足了经济发展的需求,又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
其次,鄂尔多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价值的转化,探索出了生态保护与经济效益双赢的道路。依托独特的沙漠、草原和民族文化资源,打造了库布齐沙漠、响沙湾等知名旅游景区,每年吸引游客数百万人次,旅游收入持续增长。通过生态旅游的发展,不仅提升了公众的生态环境意识,还带动了当地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居民收入,改善了民生。
此外,探索多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实现沙漠治理与渔业、牧业、农业相结合。“沙漠治理+农业牧业渔业”结合模式通过复合生态产业链,推动沙区经济发展,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例如,利用沙漠地区的地下盐碱水,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如罗非鱼、对虾等),将不适合农业灌溉的水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通过种植耐旱植物(如苜蓿、柠条、沙柳)提供优质饲料,发展绿色畜牧业,减少对天然草场的破坏,实现“沙漠修复+草牧结合”。采用滴灌、渗灌等技术在光伏板下种植耐旱经济作物(如沙棘、甘草、枸杞、),实现沙漠化土地的资源化利用。
政府政策引领与多方协作的协同治理
鄂尔多斯市在生态建设中,政府发挥了关键的引导和支持作用,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和制度保障,积极推进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形成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这一实践体现了政府主导、多方协作、市场机制和社会共治的理念,强调了在生态治理中各方共同努力的重要性。
1、政府主导下的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
鄂尔多斯市在国家、自治区政策支持指引下,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政府在生态建设中担任主导角色,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政府制定了《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绿色发展行动方案》《鄂尔多斯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打好荒漠化综合防治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鄂尔多斯防沙治沙—风电光伏一体化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明确了生态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路径。这些规划为全市的生态治理提供了战略指引,确保了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和持续性。
同时,政府出台了支持生态产业发展的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和技术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建设。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执法力度,提高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准入门槛,推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些措施体现了政府在生态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强调了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的重要性。鄂尔多斯市政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生态治理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坚实基础。
2、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社会共治
鄂尔多斯市积极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非政府组织和农牧民的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建立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机制,体现了社会共治的理念。政府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生态建设,通过公私合作(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先进技术。鄂尔多斯市在沙漠治理中创新实施以工代赈模式,将生态治理与促进就业、增加农牧民收入相结合。在沙漠治理项目中,通过聘用农牧民、租赁草牧场等方式,投入农牧民务工队,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这一模式不仅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还为当地农牧民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通过开展生态教育、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形成了全民参与生态建设的良好氛围。
这一实践强调了多方协作和社会共治的理念,形成生态治理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的意识。协同治理理论主张通过多元主体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有助于整合各方资源和能力,形成强大的合力,推动生态建设的深入开展。
3、市场机制驱动下的投融资创新
鄂尔多斯市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了多元化的资金筹措渠道,保障了生态治理的资金需求。政府设立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用于支持重点生态工程和生态补偿。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项目。通过PPP模式、发行绿色债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投资者。在库布齐沙漠治理中,采用“政府政策支持+企业主体投资+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成功实现了生态修复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此外,鄂尔多斯市还探索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生态旅游和绿色金融,将生态资源的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收益,为生态建设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
(作者单位:鄂尔多斯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