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棣花古镇

2024年12月19日

接到文友卫民老兄发来的邀请,商洛市商州区作协举办“熊耳红叶文学诵读会”,邀请部分文友,欣然应允。

对于商洛,之前知道这个地方,是因为作家贾平凹。他的散文《说起商洛,我两眼放光》里这样写道:“人人都说故乡好,我也这么说,而且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说起商洛,我都是两眼放光。这不仅出自生命的本能,更是我文学立身的全部”。所以去商洛的想法由来已久,看看秦岭,看看平凹老师居住生活过的地方。

在参加完诵读诗会的第二天,卫民兄安排我们去丹凤县棣花古镇。唐代诗人白居易三过棣花曾留有“遥闻旅宿梦兄弟,应为邮亭名棣华”的名句,现在有名主要是因为这里出了文学大师贾平凹。正因为有如此的文学大家,当地政府为了吸引众多的文学爱好者,将这里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天幕拉得很低,云雾缭绕着秦岭,丝丝缕缕弥漫在山间,缥缈不定地随风游走,远处的山峰时隐时现,感觉已插入云霄。云在山里,山在云中,如梦似幻的意境。再想到“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那句古诗,原来童子的师父应该是在这里采药的。连绵的山岭满眼郁郁葱葱,以绿为底色的图案上点缀着各种色彩,尤其团簇似火的红叶更为引人注目。不经意间形成的五彩缤纷,就是一幅精心编织的锦绣覆盖着秦岭。山脚下的一排排灰顶白墙的民居参差地排列着,错落有致星星点点,就如山水画里的精彩搭配。

贾平凹之前文章写的是家乡商洛,后来开始写秦岭,他说商洛只是秦岭的一个点。他这样评述秦岭:“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一条龙脉,横亘在那里,提携了黄河长江,统领着北方南方。这就是秦岭,中国最伟大的山,当然更是最中国的一座山”。就是这座秦岭,赋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让那厚重的文字带着秦岭的风水钻进人们的内心深处,意深韵长。他的作品《秦腔》《山本》及好多作品里尽情地描绘着秦岭的草木山水、风土人情和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王林栋告诉我们,在旅游旺季时去棣花古镇的人很多,文化人大多去看贾平凹故居,游客去了看荷花和油菜花。

车停在了棣花古镇的停车场。宋金边城城楼高耸,金戈铁马英姿飒爽。曾经当年烽火四起,双方议和互市经济。半宋半金分界而治,街边建筑风格迥异。雨中观景匆匆而过,重要景点眼前一亮。

走过宋金桥跟着指示,我们来到了“贾平凹文学艺术馆”和“平凹老宅”。

跨进文学馆大门,三栋房屋在小院的北、西、南呈三角形排列,展厅多角度地讲述着老师的不平凡人生及辉煌文学成就。实景展示的陕南农村生活环境和各式劳动工具,让游客联想到当年贾平凹老师在这个秦岭农村的生活场景和在这里积累的丰富创作素材;文字图片影像记录着贾平凹老师的生活学习经历和在文学界的成就荣誉,讲述着他从农村孩童到著名作家的非凡历程;琳琅满目高产量的作品,蕴含着老师的卓越文学才能和倾注的创作艰辛,也是对“当初我自己爱上了文学,就决定一生投奔它,朝夕厮守,相依为命”的真正诠释,也让我知道了那句“才子正当年,佳人已徐娘”原来是出自他的吃茶随笔。

跨出文学馆东门,一块被雨水淋湿发亮形似老牛的石头放置在院墙底,原是《丑石》场景设置:“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它黑黝黝地卧在那里,牛似的模样”,那句文中“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的哲理语言可能就是物极必反的思想。只不过此石非彼石,那块丑石被天文学家拉走了。与文章所述相同,这块丑石正对的就是“平凹老宅”。

“平凹老宅”的那两扇大门紧锁着。宽阔的大门口上方,悬挂着“嘉祥延集”四个金字的牌匾,看着字体应该是贾老师所写。圆木门槛斜着横在大门底侧,大门也随着斜过去。漂亮行书的新春对联“迎新春平安如意 接鸿福富贵吉祥”已近浅色,不过牌匾处的横批“满园春光”色泽还艳。顺着大门的缝瞅进去,只看到院里栽有好多花木,侧房门上挂有“平凹之家”牌匾。

遗憾离开平凹老宅沿路向北,跟着墙上写的“去高兴家”几个字向前而行。王林栋熟悉这里,她路上介绍刘高兴与贾平凹是同学同桌发小,原名叫刘书征。因为关系好,贾老师以他为原型写了长篇《高兴》并搬上银幕,为此他也改名“高兴”并成了名人。小学文化的他通过努力学会了写文章写字,并且写了《我和平凹》,现在“刘高兴家”成了景区的景点,游客过来都要去和他聊会儿并买书买字。

我们过去时,刘高兴老人就在门前的椅子上坐着,精神矍铄、和颜悦色。见我们过来,站起与林栋用那难懂的方言说笑着,并盘问着我们来自哪里,带着我们来到面东的屋子,墙上的相框里贴满了他与贾平凹的合影,正中间挂着贾平凹给他写的书法“哥俩好”。

他在自己的脖子上搭了条鲜艳的红围巾,就如我们在春节拍贺岁片那种大红喜庆色的,人景相配。坐于桌前的太师椅上,给我们讲起了和贾老师的故事,又拿起《我和平凹》骄傲地说,平凹的事别人不敢说我可是敢说了。我买了一本,他给签了“读书是福”并题名留念。健谈的高兴老人边题边聊,聊着自己的身份转变和生活变化,骄傲着有这么厉害的发小。题字结束他领着我们去了他的书画室,墙上挂满了出售的字画,他说是由有时过来写生的人们进行创作的。

从高兴家出来,我们到了清风街。听说以前是没有清风街的,叫棣花老街,根据《秦腔》打造了这条街道。路边那棵柿子树挂满了密密麻麻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雨中飘摇。树干上缠绕的几条红飘带随风招展,与满眼的红柿子相得益彰。镇子里仿古民居和建筑物自然分布,千亩荷塘及远处游乐设施映入眼帘,极目远眺就是影影绰绰的秦岭及飘荡在上空的云雾。据说那里有座峰叫笔架山是与平凹老宅的大门相对的。因为下着雨,游人不是很多,街边的摊铺也逐渐开张,顾客寥寥。在棣花古镇,我们注意到有好多景点是贾老师的题字,街边的商户有不少是《秦腔》里的同名铺子。棣花古镇因为平凹老师而幸福,平凹老师也因生在棣花古镇而文思泉涌、文采卓越。传说这里的二郎庙前有一魁星楼,魁星之笔尖恰恰指到贾平凹家房脊,故乡人便说平凹是魁星点出的“商山文曲星”。返回商州后和卫民老师谈起平凹老宅没有进去,卫民老师先是问了“栽凹(平凹老师的弟弟)不在?”然后释然着我们的心情说了一句:“去过就行,到那里就是朝圣”。简单的话可见贾老师作品和他本人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