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4日
我们天天读汉字、写汉字,对于汉字有着很深的情感。人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而学习离不开语言和文字,汉字就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有的人写汉字,写成了书法家;有的人写汉字,写成了作家;有的人写汉字,写成了优秀教师;有的人写汉字,写成了名医……许多人每天读汉字、写汉字,可能思索过,这个字为什么是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也有的人可能没有思索过字里面的内容。其实汉字作为用了几千年的文字,从创造到使用,里面包含了许多学问,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发现。宋秉儒教授所著的《常用字探源》就是这样一本好书,对我们学习和理解汉字的学问大有裨益。宋秉儒教授在原伊盟教育学院教学多年,任中文系主任,他在教学之余钻研学问,这本书就是他在讲授《文字学》所用讲稿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
汉字,又称中文、中国字,别称方块字,是汉语的记录符号,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四大自源文字之一,而汉字除了是语言外,还蕴含着我们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及深厚的人生哲理。宋秉儒教授在该书前言里写道:“汉字是世界上许多古代表意文字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字,它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祖先有四大发明,其实汉字是最早的发明。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仔细研究汉字,特别是小篆以前的古文字,我们发现几乎在每个汉字里包含着一个有趣的故事。汉字从各个角度反映了造字时代人们的观念、认识、习俗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所以说汉字是当时时代的多棱镜,是当时时代的百科全书,许多正史里不曾记载的内容,而在古文字中往往能够找到其轨迹。”汉字确实有许多故事,造字有造字的故事,用字有用字的故事,组合字有组合字的故事,分拆字有分拆字的故事,这些故事在反映知识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趣味和话题。如《十根竹子一片林》的故事,说北宋有个诗人叫王琪,他年轻时候挺傲气,有点不知天高地厚, 老觉着自个儿能耐大。有一天,他到一个花园去玩,看见一片竹林,竹子绿绿的,长得真好看。王琪看了,马上想了个联句。他提笔写了出来: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王琪把耷拉下来的竹叶子比作宝剑,直直的竹竿比作长枪,比喻得还算形象。他拿这副联句让朋友们看,大家伙儿全夸他写得好。王琪美滋滋地把对联贴在了屋里墙上。他还吹出这样的大话:“谁要是能改一个字,我白送他十两金子!”过了些天,大学士苏东坡上他这儿来串门,看见了对联,可没言声。王琪装模作样地对苏东坡说:“我写的这两句,请学士指教。”苏东坡微微一笑,对王琪说:“联句比方得还不错,可惜就是十根竹子才一片叶儿!”王琪细一想,可不是嘛!自己写的是“千叶”“万竿”, 叶儿少竿儿多,平均十根竹子才长一片叶儿,这叫什么竹子呐!王琪的脸一下臊得跟大红布似的,一个劲儿地向苏东坡道谢,连声说:“提得好,提得好。”从此,王琪再也不狂了,老老实实地做学问。后来他成了个有真才实学的诗人。关于汉字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过内蒙古师范大学余家骥教授的一个讲座,老先生知识渊博,信手拈来,讲了他的一个学生,去外地讲课说认识许多汉字,一般字难不住他。底下一个听课的学生举手问他臀部土话叫什么,这两个字怎么写,一下子把他难住了,还得回来请教老师。还有一次安源先生来讲课,讲了土话“国香”的写法,原来就是成语“国色天香”中的两个字,让人记忆犹深。汉字的学问很大,需要我们下功夫学,才能学懂其中一二。
这是一部介绍汉字加基本知识的通俗读物,同时带有工具书的性质。全书正文立部,基本按造字结构的特点归部,并作必要调整。全书共收700多个有代表性的常用汉字,大多是象形、指事、会意和亦声字,纯粹的形声字收得很少。如介绍“位”字,先介绍了位字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写法,指出甲骨文中是地平线上站着一个人,像一个“立”字,金文亦然,只是比甲骨文更像人形了。原来“位”“立”二字在甲骨文、金文中使用一个形体。到小篆中二字分家了。在原形的左方加了单人旁,就成了位置的“位”,“立”字只留下站立意这一动词了。再如介绍“豕”字,甲骨文是个大肚子猪的形象;金文更加形象,有头,有两只张开的大耳朵,有腿,有尾巴。小篆继承金文,楷书继承小篆。是个形声字。“豕”的本意是猪,不过古代“豕”和“彘”指的是大猪,而“猪”和“豚”指的是小猪。书里收了一篇文章《从甲骨文看社会》,在《前沿》杂志上发表过。我们在茶余饭后、花前月下,读上其中几页,汉字学问便扑面而来,会觉得“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确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