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谱写生命国际歌

2024年08月18日

一身白衣,擎起健康希望;一颗仁心,护佑生命安康。

赛音贺希格,一个闪亮的名字。他是中国援非医疗队、内蒙古自治区援卢旺达医疗队一名妇科大夫。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谱写了以医者仁心护佑生命、增进人类健康的动人篇章,被卢旺达人民视为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

“一朝为医生,终身铸医魂。”赛音贺希格,蒙古族,中共党员,1950年出生于乌审旗。1975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就职于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他热爱医院、热爱医疗事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工作一丝不苟,把一生献给了医疗卫生事业。2003年因公殉职,将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一刻,留在了卢旺达那片他为之奋斗、奉献的热土上。

心存希冀 筑梦而行

生活给他以苦难,他却报之以歌。

赛音贺希格出生于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一户贫苦牧民家。对于赛音贺希格来说,生活的苦远不如和父母分离的痛,在他1岁时,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在外打工时意外去世,正怀孕的母亲因过度悲伤思念,一直情绪不好,在生弟弟的时候大出血也离开了他。幼小的他,接连失去父亲母亲,成为一名孤儿,此后一直由姥爷抚养长大。那时,是艰苦的年代,姥爷家也不例外,赛音贺希格和姨姨舅舅们一起长大,穿补丁衣服、破洞鞋子,因为长得快,鞋子很快就穿着小了,小了也得凑合着穿,于是大拇脚趾就把鞋子顶出了窟窿,大拇脚趾头经常是在外边,直到上大学时他也常常穿着补丁衣服。

没有一朵花,从开始就是一朵花。生活坎坷,但他并没有放弃爱与希望,依旧阳光快乐地成长着。也因从小历经磨难和困境,让他在生活中坚强,从而滋养了更好的他。

如果说,人总有那么几个影响一生的转折,那么,1970年,便是赛音贺希格人生转折的一年。这一年,推荐优秀工农兵上大学,各方面表现突出的赛音贺希格被推荐到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学习,也由此铺垫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那时候,能被推荐上大学是赛音贺希格想不到也不敢想的一件事。因此,他格外珍惜在内蒙古医学院的学习。作为一名牧民的孩子、一个草原上长大的孩子,从小讲蒙古语的赛音贺希格,在学习中遇到了语言阻碍等诸多困难,和他一起学习的蒙古族同学中途都转去了蒙医系,唯独赛音贺希格克服重重困难留在了医疗系,在这个专业精心钻研,取得优异成绩,并于1975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内蒙古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工作,继续开展相关教学研究工作,为我国医学事业振兴发展而执着前行。他的专业定向是妇科肿瘤,经过多年努力,他成为一名业务骨干,也正是因为业务精湛,又成为中国援外医疗队成员,踏上援外医疗任务的征程。

国虽有界 医者无疆

没有生而英勇,只有选择无畏。

时间拨到1988年,中国派遣援非医疗队,赛音贺希格受原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派遣,赴卢旺达共和国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工作。

这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征程。

当时,位于非洲中东部的卢旺达共和国正处于局势混乱时期,中国援卢旺达医疗队不仅面临着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乱,还面临着疟疾、艾滋病等传染病多发的潜在危险。赛音贺希格没有丝毫犹豫,毅然远赴卢旺达两年时间,远离祖国亲人,其间他们随身携带着护照,做好随时逃离战争危险的准备。

当时的卢旺达,医疗卫生条件简陋,甚至还没有正规的医院和医疗制度。作为一名妇科医生,赛音贺希格在卢旺达不仅仅是妇科医生,还是外科医生、司机、翻译……身兼数职,在卢旺达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初心和使命。

赛音贺希格和医疗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以医疗队为基础,临床医疗和公共卫生双轮驱动,创新项目、医疗物资、能力建设、人员与技术交流多点开花的全方位、立体式格局,影响带动卢旺达群众增强对生命的敬畏,尤其是对妇女的重视与尊重,帮助提高了卢旺达的医疗技术水平。

1998年至2000年,赛音贺希格担任援外医疗队队长,第二次援助卢旺达,为改善医疗队驻地的生活条件、提升医疗队的救治能力和凝聚力,倾注了大量心血。

2003年,他第三次援助卢旺达,上班3周就做了28台手术,与团队为卢旺达的卫生健康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挽救了很多卢旺达人民的生命。而此次援外时,赛音贺希格由于过度劳累加之突发性心梗不幸去世,将他宝贵的生命永远留在了他所热爱的卢旺达红土地上。他匆匆而去,未曾给妻子和女儿留下只言片语,也无法再继续履行他们一生一世的誓言。

2003年9月的东非草原,风夹带着燥热漫步在草丛,古尔河水默默地流过卢旺达基本戈省的腹地。9月7日,卢旺达广播电台、电视台分别播发了一条消息:“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助卢旺达第十一批专家医疗队员、妇产科副主任医师、第三次援卢的赛音贺希格教授突发心脏病,经多方抢救无效,不幸于2003年9月6日凌晨2时20分逝世,享年53岁。”噩耗传开后,许多当地的群众来到中国医疗队驻地门前,默默地注视着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卢旺达国家电视台3次播出他的事迹,并给予高度评价,卢旺达人民把他视为中国的“诺尔曼·白求恩”。当地的电视台曾这样评论说:“赛音贺希格教授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有相亲相爱的妻子,有牵心挂念的爱女,有众多等待他叙旧的亲友和同事。以他的学识和水平,在国内经济收入不菲,但他宁可舍弃这些,用他宝贵的生命向卢旺达人民展现了中国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一名杰出的中国医生。”

一段援非故事,一场中非友谊。作为一名医者,赛音贺希格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始终把看病放在第一位。正是由于有一颗关爱病人的炽烈滚烫的心,使他的身上永远燃烧着忘我工作的激情,无私无畏、为民服务、为国担当,守护一方群众安康,用平凡的生命书写了不平凡的中国援外医疗的故事,擦亮了彰显大国担当的“中国名片”。在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40周年时,赛音贺希格被授予“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荣誉。

奔赴山海 心系故乡

生于草原,长于草原,感恩草原。对于赛音贺希格来说,故乡是永远的根,心中永远的牵挂。在辽阔乌审草原长大的赛音贺希格,拥有和草原一样宽广的胸怀。

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看病是件艰难的事,去看病的群众总要想办法辗转联系到赛音贺希格大夫,而赛音贺希格也对乌审旗群众格外关照、关心,若是他的科室那自然义不容辞,要是别的科室他也耐心帮助联系安排大夫。有人问他,“乌审旗的群众都由你负责了”。而不善言辞的他总是语重心长地说,“老百姓看病不容易,他们不知道去哪儿看、怎么看,我怎能不帮忙。”每每有人找他帮忙,赛音贺希格总是不遗余力、热心相助,帮助过的群众不计其数。

“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竭尽所能为病人解除病痛。”这不仅是初心所在,更是一份医者情怀。择一事,终一生。近三十年从医路上,赛音贺希格始终怀揣一颗医者仁心,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护佑患者生命健康,托起生命的明天,也诠释了一名医者的执着与坚守、责任与担当。

他虽然离去,但从未走远。

为表达对赛音贺希格教授的敬意与缅怀,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心排演了原创话剧——《中国医生贺希格》,以内蒙古援非医疗队远赴卢旺达,开展国际医疗援助工作真实故事为背景,还原了主人公及医疗队员尽职尽责开展工作的状态,展现了一代中国医生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他的故乡就是我的故乡,我想在我还有能力的时候,把他一心想做的事延续下去。”赛音贺希格的妻子申鸰深深理解他对故乡的那份深情,以赛音贺希格的名义成立乐友梦想俱乐部,旨在“快乐自己、幸福他人”,常态化组织开展义诊、义教等活动。

赛音贺希格把自己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非洲大草原,他和众多的援非医疗队员谱写出没有止境的生命国际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