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5日
(上接第一版)
7月24日,赵锦秀老人的子女通过拨打鄂尔多斯养老服务热线,为94岁的老母亲下单了助餐服务。东胜区智慧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接单后,将工单精准派发到赵锦秀老人所属的公园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到了饭点,工作人员李雨阳准时将热气腾腾的饭菜送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通过银龄超市下单助康或助餐服务,平台分分钟精准派单;居家老人按下“一键呼叫”,平台立刻响应;监测到老人离床时间过长或呼吸过速,平台即刻与家属取得联系……智慧养老平台并非摆设,主打一个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闷声办大事”。
如今,正式运行不到一年的智慧养老平台,已经涵盖数据集成、应急救援、呼叫派单、业务办理等功能,构建“双闭环”体系,即“需求—服务—监管”闭环、“发现—处置—反馈”闭环,串联助餐、托养、上门服务等多个应用场景,实现老年人需求“一键表达”、养老服务“一键送达”、政府监管“一键跟踪”。
鄂尔多斯要做到的是,你需要什么,我就能为你服务什么。这个“小目标”,非“智慧”不可达。所以当前,我市努力解决智慧养老过程中的每一个“卡顿”、每一个“bug”,想方设法拓展思路,不断学习互鉴,持续输出“数智力”,在打造“暖城颐养”品牌之路上,探索一条独具“鄂尔多斯智慧”的养老服务工作新路子,更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接下来,去充实好、利用好这幅养老的“活地图”,是鄂尔多斯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将着重在强化政策引导、强化信息共享、强化扶持培育等方面下功夫,以智慧化手段精准对接老年人服务需求,借鉴先进地区智慧养老工作经验,尝试打造‘养老+N’跨界融合服务链,让‘养得了’更有保障、‘养得好’更加厚重、‘养得暖’更可持续。”杨君力说。
全景链接:
近期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养老服务工作重之几何,不言自明。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着力建机制、补短板、扩供给、增活力、提质量,扎实推动养老服务工作破题起势。
高位推动,立柱架梁。成立高规格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在全区率先出台《鄂尔多斯市养老服务条例》,制定印发《“十四五”养老服务体系发展规划》《“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2021—2025)》《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年)》《加快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及配套制度。2024年,将养老服务“双千双百”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
资金倾斜,手笔不减。近三年,全市统筹各类资金3亿元用于支持养老事业和产业发展,并扩面提标发放津补贴。养老服务专项资金由每年1000万元提高至每年3000万元。近三年全市福利彩票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的比例均超过67%,投入水平居自治区首位。
体系已成,“圈”出质感。健全完善“一刻钟养老服务圈”,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159处、老年人社区助餐点162处,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 3400户、家庭养老床位500张,城镇区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持续优化旗、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因地制宜探索建设“互助养老”“以地养老”等新型农村牧区养老服务设施 344个,苏木乡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100%。成立鄂尔多斯市养老行业联合会,率先在全区启动公建民营改革、推广社会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政策,机构养老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居全区前列。
集成创新,服务“升格”。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地区,发布《鄂尔多斯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为老年人提供23项基本养老服务项目,较国家多7项、较自治区多4项。依托全覆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一体化的智慧养老平台,提供以“六助一护”为主的养老服务,创新打造“三依三不离”的“原居安老”模式。不断深化“医康健老”服务模式,全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率达到100%。在全区率先实现苏木乡镇(街道)社工站全覆盖基础上,创新建立“五社联动”助力养老服务工作机制,让老年人享受高质量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