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11日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刊发了杭锦旗阿门其日格的四位基层党委书记,数十载接力种树播绿,带领阿门其日格人从“沙盆风口”中夺回了家园的故事。本文作者高凤卿曾在1973年至1996年当过阿麻加汗大队民兵连长,阿麻加汗村长和村党支部书记。作为这个故事的参与者、见证者和讲述者,他有感而发写了这篇文章。在这里,种树治沙已是一种精神传承,老书记们的治沙故事,激励着新时代阿门其日格的干部群众,他们依旧在造林治沙的第一线不懈奋斗。
5月末,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杭锦旗阿门其日格,采访阿门其日格几位老书记的事迹,寻找他们当年带领阿门其日格人民苦战乌柴登巴拉儿、桃红巴拉儿、杨二正巴拉儿(巴拉儿:蒙古语沙漠)的足迹。
在阿麻加汗张润换(原阿门其日格分管林业副乡长)小林场的家中,大家召开了座谈会。
《绿色阿门其》的主编王乐平、摄影韩争奇和张润换介绍了阿门其日格的历史、地理和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生态状况。原乌兰敖包村党支部书记白三宝介绍了李治平、郭巨才书记的治沙经历,原阿鲁柴登村党支部书记李树华介绍了冯耀华书记坚持治沙的奋斗历程。我介绍了王占文书记于1975年9月份,派出汽车、拖拉机拉着三级干部,参观当时全国造林先进单位神木县窑镇公社窝兔采当大队的细节,及七天大讨论的具体情况。进一步掀起了阿门其日格公社空前绝后的全民植树造林高潮的基本情况。
他们的共同目标——植树造林,降伏沙魔;他们的共同作风——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们的共同理想——为阿门其日格披上绿装。
这里说说王占文书记的几件小事:那是1971年,阿门其日格正处在黄沙滚滚,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漠的握手地带。杭锦旗委经过反复研究将阿门其日格公社这副重担,交给了旗农业水利局局长王占文手上,他感到责任重大,来不得半点马虎。他知道深入调查的重要性,并用解剖麻雀的办法,分析解剖阿门其日格的现状。他深知抓住主要矛盾,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的辩证法。于是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材料。
常言道:强将手下无弱兵,在他的带领下,冯耀华、杨成森、郭巨才、王玉明、魏爱民等一大批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万事开头难,他们走基层、访农户、进沙窝,阿门其日格每个生产队的人口、面积、耕地、牲畜、农具等情况他们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为制定植树造林蓝图规划提供了准确数据。
一次正月开“三干”会(公社、大队、生产队干部例会),公社大院纸片乱扔、垃圾遍地,他清早起来拿起扫帚扫了起来,干部们看见,纷纷回家拿来扫帚打扫,上班时间打扫完毕,不误开会,可见他在干部中的号召力非同一般。
在阿麻加汗大队五十多年前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王占文书记在各大队、生产队调查,宣传三禁(禁掏柠条,禁掏沙蒿,禁搂灯香),动员群众栽树。一次在阿麻加汗大队四队开会,他抽的旱烟锅让给社员抽,结果一晚开会转不回来,轮到社员张起昌时烟锅头已烧得软了,一磕烟锅头掉了。弄得他没有了烟具,几天抽不成烟。成为当时的美谈。
阿麻加汗二社乔玉喜说起王占文在二队开会,那时他十几岁,正在读书,一天晚上王占文来开会,会议在王三保老汉家开,当时圈马圐圙已黄沙漫漫,村子里也被沙子侵占,人们为了打柴火,将为数不多的柠条连根挖起当柴火烧。王占文书记在会上严厉批评了有关人员,他说:人家是做栽根立后的事,你们圈马圐圙有的人是做挖苗断根的事,制止了掏柠条事件。
什里加汗过去有一口井,解放前有寨子、粮台,二、三队的人都在井周围不远的地方住,由于植被破坏严重,只有井西北的龙王庙门前长的一苗柠条。那里又是杨二正巴拉儿腹地, 他在什里加汗大队开会调研,那里人好客,每家都吃荞面,顿顿都是荞面,结果吃得经常闹肚子。通过一个阶段的深入调查,他搞清了什里加汗现状,派郭巨才副主任驻队搞植树造林,大种柠条。
白三宝讲,在奋勇大队王占文给七队羊倌,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放了两天羊;还有一年给八队饲养员,年三十晚上喂骡马的往事,人们无不钦佩。
在阿门其日格,他在田间地头、生产队的场院,跟放羊倌拉家常,坐在困难户的炕头上,老百姓把他看成共产党的化身,公社干部、大队干部亲切地称他为王头儿。
至今我能记得王占文书记在三干会上,有理有据地讲话,人们聚精会神地倾听,认真细致地作记录。在讲到阿门其日格是库布其沙漠与毛乌素沙漠的握手地带时,他说人与人握手是友谊的象征,但这两大沙漠握手就害苦了阿门其日格,我们一定要斩断这两只手。如果沙进人就得退,我们无路可退,只能背水一战。
一个领导能在五十多年后,还被当地人当作美谈——人们谈他的经历、谈他的业绩,多么难啊!王占文是个例外,人们怀念他不是怀念那个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是怀念在那最困难的时候王占文给阿门其日格人民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而这条路一走几十年,走出了山清水秀,走出了绿波万顷,走进了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