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8月07日
2024年春节前后,我潜心阅读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女作家乔叶的长篇小说《宝水》和内蒙古作家张秉毅先生的长篇小说《五谷地》。这是两部荡漾着生活激流的好作品,始终沉浸在一种昂扬奋进的氛围内。也许是因为自己长期基层工作生活的经历,读完后,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使我这个平常很少动笔写文章的读者,竟然产生了一种想写点什么的冲动。
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很大的共同之处,都是反映新时代新农村、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作品,是顺应时代、响应时代、揭示时代的乡村题材小说。两位作者功力极佳,用直白、简洁、干练的文字娓娓叙述。写作表现手法也极其相似,都是以一年四季为卷,用纵横的手法展开书写。作品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周至和地青萍都是有工作的文化人返村,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见证者,也是乡村振兴坚定不移的实践者,他们最终也都收获了美好的爱情,有了各自满意的归宿。
仔细阅读对比这两本书,发现它们也有截然的不同之处:
作品题材虽相似,但两位作者不同的性别和年龄赋予作品不同的创作风格。
乔叶是70后的优秀作家代表,河南人。主要从事小说和散文创作。她注重对女性群体的观照和刻画,笔触细腻而老辣,写作风格鲜明灵动,叙事方式精巧绵密,语言描写朴实自然,具有高度还原日常生活的质感,使读者能设身处地感受到生活的真实和厚重。
《宝水》是女作家女乔叶40多岁时完成的一部农村题材小说,以乡村旅游发展为切入点,真实细腻地描绘了新时代下的乡村生活和独属于乡村的人情世故,诉说别样的乡愁,传递出一种观照乡村、观照家乡的博大深沉的情怀。
故事以梦开篇,主人公地青萍梦见奶奶,引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直抵人心的故事。青萍自小在农村长大,十二岁才进城和父母共同生活,进城后因家乡人情世故对家庭生活的牵扯影响,也因父亲的意外去世,让她对奶奶、对家乡产生了隔阂。过了不惑之年,丈夫去世,孩子出国,她陷入焦虑抑郁的状态。失眠症严重困扰着她,被迫无奈,选择了提前退休,从象城来到宝水村,帮助老原经营民宿。在宝水生活的短暂一年,通过与村民们的密切接触,她第一次感受到农村人的淳朴厚道,也真正理解了农村的人情世故。她仿佛找到了通往幸福通道的密码,从而达成与自己和解、与亲人和解,并且从怀着复杂的情感被动参与民宿的各项事务,到渐渐熟悉乡村生活、寻回宝贵的童年印记,再到主动帮助建设村史馆,将自己完全融入乡村。她见证了传统乡村到美丽乡村建设和转变的过程,与乡村脉搏同呼吸共命运。
村子里那些朴实的人们,构成了乡村人文生态,诸多鲜活的乡村故事生动朴实,十分接地气。除了地青萍,故事里的其他角色,如九奶、杨镇长、大英、孟胡子、豆嫂等都刻画得栩栩如生。这部小说没有宏大的叙事,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庸常琐碎的家长里短,却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作者对生活葆有浓厚的热爱,也将浓郁的人情味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作为一名中年人,有生活、有思考、有追求,这不仅是青萍的回归和释然,更是作者积极心态的一种投射。
张秉毅出生于60年代,是土生土长的鄂尔多斯人,国家一级作家,文风朴实无华,却深刻透彻。已出版发行小说六部,纪实文学三部,已拍摄发行电影作品二十多部,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是由作家华丽转身为著名电影编剧,后又重归文坛,潜心小说创作。在圈子内,他是为数不多的集小说家和编剧家荣耀一身的作家。
《五谷地》是张秉毅倾情创作的一部力作。小说围绕一位新乡贤、一个老农民、一个富二代三人展开叙述,“麻花辫子”般的交替并进结构,叙述了在全面脱贫达小康、乡村振兴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位于塞外准格尔黄甫川叫五谷地的小村庄,一年四季的历时性风景和人事,塑造了新乡贤周至、富二代李星、大学生村官赵芳芳等一批新农人形象,还有传统老农民赵常、大富豪李铜厚等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全部来源于真实生活中的原型,如赵常这个角色,就是取材作者的亲舅舅;富二代李星、大学生村官赵芳芳的爱情故事,也是身边真实个案的再现。作者通过一个山乡的巨变,深刻揭示了内蒙古新时代主题,描画了新时代中国乡村美丽的图景。
周至作为一个新乡贤,为村里立碑题字,帮助建设村史馆,但他始终徘徊在田垄上,五谷地“村民”只是他的一个身份而已,他离开家乡四十多年,已经无法真正融入到乡村生活中来。在塑造这个人物时,作者是悲苦的,有难以名状的苦不堪言,但内心深处对美好幸福生活是充满期待的。富二代李星和大学生村官的幸福结合就折射出作者内心对未来向往的积极心态。
《五谷地》成功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改稿班”,出版后被茅盾文学奖选拔篇目《长篇小说选刊》转载。作者张秉毅在接近花甲之年,且用半年时间完成了这样一部力作,令人钦佩。这里面不仅体现了他厚重的文化素养,更直观地看出他笔耕不辍,履践致远的创作精神。
创作视角。写作时间和文中主人公返乡的出发点有很大的不同。
《宝水》从构思到写作完成,历时八年,直到2022年8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发行。作者通过不断地走访,跑遍了全国各地的二十多个村子。因为她认为全国的农村是差不多的,而宝水村仅仅是众多乡村中的一个个案,只是比其他发展的可能快一些,当地的老百姓所获得的收益更高一些,当然这都源于良好的地理位置和条件。
地青萍是因失眠症原因,选择提前离岗,放弃了身份优越的报社大记者,择村而居,她来到朋友老原的故乡河南一个叫宝水的村子调养身体,捎带帮忙打理农家乐生意。
《五谷地》是作家偶然的一次回老家的起心动念,从2021年4月构思动笔,到11月26日完稿,仅仅用了半年时间。
小说写的是一个叫五谷地的小村庄,也就是作者自己的故乡。在潜意识里,五谷地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福地,也是他理想中的世外桃源。舍弃繁华,远离喧嚣,与草木为邻,和山鸟做伴,将身心安放于理想中的安宁之地,过恬淡悠闲的清净生活,是作者最向往最完美的归宿。作者也将自己的这种向往,统统寄情于周至这个人物形象。
归宿。爱情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在这两部小说里,都呈现出圆满的结局,但幸福程度不一样。
《宝水》中地青萍和老原都是有工作的人。他们有知识、有素质、有修养,且是二十多年的老朋友。他们对彼此的为人、家庭都很熟悉,也很照顾。当地青萍爱人因病去世后,她患上了严重的失眠沉疴,当老原提出让她去老原的老家宝水村静心调养时,青萍毫不犹豫地答应。这里面包含着关爱、理解、支持和信任。他们之间是默契的、心有灵犀的,达到了真正的灵魂沟通和契合,为他们后面的幸福结合打下了良好的伏笔和基础。
《五谷地》的周至则不同,他是丧偶,又遇退休,心情是非常沉重的。他对未来的生活已失去信心,已经没有再成家的想法,更谈不上对浪漫爱情生活的追求和期待。
小说开头一段他在桥上凭栏,忆起少年时背女生柳毛过河,纯粹是凭吊那些如河水般一去不回头的青春岁月。事实上,就在当年,他们之间也不能说已发生爱情,只有那个年龄少男少女情窦初开时的朦胧。高考结束,一个考上大学远走高飞,一个落榜回村当农民,也就自然分道异途,连互相解释一下也觉得没有必要。退休后,消极悲观的周至回乡,开始也是抱定孤独终老的,在五谷地再碰见满面沧桑的柳毛,他是坦然的,内心不会掀起任何波澜的。后来,在村里热心人的有意撮合下,他才终于与寡妇柳毛走到一起。虽在一起了,也是明显“搭伙”过日子的凑合,他们是互相默契不领结婚证的。他们已近花甲,又是同龄人,不会有轰轰烈烈的恋爱,也不会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更不会有情意绵绵的爱情。他们的结合,各取所需,周至有了保姆式的陪伴,而柳毛有了长期的饭票,相互是受益的。正如小说中所说的互助养老,也就是所谓的搭伙过日子,这恰恰折射了这个观念。感情或许在日复一日的共同生活中会增长,但还远谈不上是爱情,更无法达到真正的精神共鸣和交流。
在这里,作者表现出来的思想是复杂的、悲观的、消极的。他在小说中从未为退休前的周至刻意着墨,也没有介绍周至之前的生活和工作经历。就如他对周至和柳毛的结合安排,纯粹就是一种凑合。我以为恰恰是这种描写的缺失,削弱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