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以茶为贵的习俗

2024年08月01日

饮茶习俗是蒙古民族生活中最常见的文化现象。人们将茶当作珍贵而重要的饮食对象,以茶表达美好的祝愿和象征意义,并且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不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在祭祀中的象征意义

茶作为蒙古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且具有重要意义的饮食种类,人们习惯将茶敬献给心中崇拜的苍天、大地、祖先等神灵,以表示敬畏、感谢、祈求之情。蒙古族将清晨第一勺茶洒向西北方,意为敬献给苍天、大地、神灵。这一简单的举动成为人们固守的生活习俗流传至今。居住在城镇楼房里的蒙古族主妇们也会习惯性地将早晨清茶象征性地洒向窗外,坚守心中的信念。

茶在传统的宗教祭祀活动中作为特定的贡品发挥着重要的饮食媒介作用。例如:蒙古族民众祭祀敖包时,将砖茶、奶食、糕点、糖果、酒水等食物同上供的全羊一起放在供台上,等候喇嘛或者长者主持祭敖包仪式。女人们则在敖包下方的蒙古包中熬茶备席;火神祭祀是蒙古族家庭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蒙古族民众在祭火时选用羊胸骨。人们先把羊胸骨上的肉割净,修整好羊胸骨的形状,再用干净的羊毛绳子从胸骨尖向胸骨柄处各绕三圈,共九圈。然后用羊护肚油将整个胸骨裹起来,做成帆船样式。在护肚油的凹陷处里放入青砖茶叶、五色布条、九根针茅草和九柱梵香,红枣、五谷、冰糖、羊肉等食物,由家中最小的儿子敬献给火神。

献茶敬茶礼俗

“先乳后肉、先茶后酒”是对蒙古族饮食习惯的概括。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客人还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者是左邻右舍的朋友,只要有人登门拜访,主人一定要以茶相待,不能问对方是否喝茶等不礼貌的问题。蒙古族民众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忌讳以旧茶待客。客人登门时,主人如果没有准备,要迅速生火熬新茶,讲究让客人看到自己熬茶的行为。新茶熬好后首先向天地神灵作为“德吉”泼洒少许,之后向客人敬茶。敬茶时要根据年龄的大小从长辈开始依次敬茶。主人敬茶时要衣冠整洁、仪态得体,将茶碗捧送到客人手里。主人敬茶时,客人应欠身用双手或者右手接茶。主人续茶时要接过客人的茶碗倒好后再次捧送到客人手里,如果把碗放在桌上直接倒茶,就容易洒溅四方、烫伤他人或者弄脏桌子、衣服,因此失礼。献茶时的细节体现了主妇们的品德修养和对待客人的热情态度。由此,传统习俗惯用茶色比喻女主人的脸色,用献茶的细节体现女主人品性,从大年初一早晨的茶色来看一年的运势。

日常生活中以茶为美好的象征

砖茶是熬制奶茶的主要材料之一。从前由于砖茶稀少,普通蒙古族人饮茶实为不易,对茶叶都很珍惜。人们视砖茶为走亲访友、祝寿贺喜的上等礼品。有些地区的砖茶等同于“舒斯”(全羊)礼节。人们在拜年时互相赠送砖茶;男婚女嫁时用砖茶作为聘礼。视砖茶为珍贵礼物的习俗一直延续到如今,人们不计一块砖茶的价格,而将它作为美好的象征,放置在其他礼物之上送给对方。

蒙古族以茶为贵,以茶为美好象征的观念体现在细小而普通的行为中。人们在清晨酣畅淋漓地喝几碗奶茶再开始一天的劳作;傍晚放牧回来喝几碗茶暖身解乏;离家外出时一定要在家喝完茶才可动身,忌讳不喝茶出门或者从别处匆忙动身;平日里以茶为“德吉”敬献神灵祖先、以茶为上品招待过往客人、以茶为礼品用于社交往来等,表现了蒙古族茶习俗的象征寓意,形成深刻的文化形态,不断在人们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摘自《民族学考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