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20日
崔靖涵,达拉特旗第五中学初三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接班人。
2019年,崔靖涵与奶奶赵美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纪事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参与了“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微纪录片《大剪小剪》拍摄,获中国电影金鸡奖三等奖;同年,崔靖涵独立完成的剪纸作品《福禄》被评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师生剪纸大赛”优秀作品;2021年完成的《百年党史》系列剪纸作品,崔靖涵深度参与其中;2022年第二届“鄂尔多斯黄河‘几字弯’生态文化旅游节”上,崔靖涵作为“赵大剪”非遗剪纸接班人,现场展示了鄂尔多斯剪纸文化。
崔靖涵从小和赵美玲生活在一起,受家庭氛围影响,对剪纸创作情有独钟,经常在赵美玲创作时的边角料上操作。赵美玲惊喜地发现,小孙女在剪纸方面天赋极高,可以学习传承剪纸艺术。从那以后,赵美玲开始刻意培养。从绘图到上板、从几何图形到高难度花纹、从对称剪纸到不规则图案,有了赵美玲的指导,加上自己的悟性,崔靖涵开始在剪纸方面崭露头角。
小小匠人 执着追梦
崔靖涵还未上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剪纸。那时,她拿不稳剪刀,锋利的刀刃经常划破手指,但她不在意,忍着疼痛继续剪下去。一刀、两刀,千次、万次,她已不记得剪废了多少张纸,掉过多少次泪,碎纸无言、利刃无情,但她却真正地练就了精湛技艺。现在,她可以独立创作大型剪纸作品。
带着这份执着,崔靖涵笃定追梦。与其他工艺相比,学习剪纸更需要细心和耐心。为了剪出逼真的形象,她经常盯着图案一看就是半天,常常一个图案剪多个版本,直到满意为止。她深知,剪纸匠人不仅是手艺人,更是艺术家,她所传承的不只是技艺,更是工匠精神。
三代传承 红心守护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更有一代人的传承。从赵美玲到崔靖涵,鄂尔多斯剪纸文化已经走了三代。不论哪一代人,都有着相同的坚守,提起剪纸,崔靖涵一家无不深情。从2019年到2021年,《百年党史》系列剪纸最终勾连起建党100周年的辉煌历史,成为一家三代最动人的献礼。以奶奶赵美玲为主力,父亲和崔靖涵深度参与,以刀作笔,红纸献礼。想起那段日子,崔靖涵觉得十分难忘。从设计到最终绘图,来来回回改了不下十遍。挖刻费力,常常一坐就是一上午。可还是出了不少错误,一损俱损,只能重来。那时候,一家人一起揉着脖子舒展腰椎,谨小慎微,连呼吸都是轻柔的。三年、三代,剪刀轻舞,《百年党史》跃然纸上。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祖孙三代,尽管年龄有别,却都是不穿军装的战士,坐得住、耐得久,以剪纸为媒介歌颂百年党史。
久久为功 弘扬文化
2018年—2019年,崔靖涵为港、澳、台等地留学生多次宣讲鄂尔多斯剪纸文化,并长期在内蒙古“赵大剪剪纸艺术博物馆”担任外国留学生的剪纸老师。2019年,多国留学生来到达拉特旗学习剪纸,崔靖涵现场剪出人物、窗花等图案,讲解了剪纸艺术的由来,赢得一致好评,有力传播了鄂尔多斯剪纸文化。
新冠疫情期间,崔靖涵看到医护人员工作不易,便和赵美玲联手创作了《一起抗疫》系列剪纸作品,用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正能量。最终,这些作品在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广泛发布。与此同时,为了疏解公众的情绪,崔靖涵和奶奶在“快手”等软件上开设了“每日一剪”剪纸网课,让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所在。
把爱好培养成专长,让兴趣磨炼成能力,在不断的坚持中,崔靖涵用自己的双手发现乐趣,弘扬传统文化。以刀为笔,自赋芳华。十年一剪,一岁一景一乾坤;三代传承,初心难改志昆仑。崔靖涵把热爱融进血脉,她一定会更加优秀,成长为一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好少年。
(市文明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