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深处的知青故事(二)

2024年02月01日

2024年1月5日,从康巴什区出发历经五个多小时的车马劳顿,课题组一行终于在鄂托克旗蒙西镇巴音温都尔嘎查办事处与牧民老乡们见面了。寒暄中得知他们分别是嘎查党支部书记查汗毕力格,嘎查监委会主任董存柱,嘎查名医郭金金,嘎查牧民青德玛、董艮花、阿拉腾其其格、阿拉腾毕力格和毕力格等。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负责人奇海林详细介绍了课题进展情况。2023年5月20日课题启动以来,先后在南京市、东胜区、康巴什区、包头市、鄂托克前旗、乌审旗和鄂托克旗等地召开座谈会13场,牧民代表312人次、南京知青代表236人次、领导和干部87人次参加相关活动,课题组专访有关干部59人、南京知青76人、牧民82人。查阅相关资料129卷,获得第一手文字资料120万字,图片12000份,视频108份;发出公众号105期,收看数达7万多人次;报纸刊发9期,63000多字;期刊发文章19篇,103000字;课堂讲述南京知青的故事87场次,受众达10700人次。课题组半年多的辛苦努力,为课题的进一步精耕细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接下来,课题组一边继续专访南京知青和草原牧民以及相关人员,另一边要进行资料整理归类,陆续出版相关著作,制作相关视频,刊发相关文章,报送相关报告。如今,课题组专程跑来牧区,亲耳聆听牧民们对南京知青插队落户时留下的印象和这些年来牧民与知青互相往来的各种故事。

据支书查汗毕力格介绍,“巴音温都尔”系蒙古语,意为“富饶的高地”,“巴音温都尔”嘎查是由境内的巴音森布尔山而得名。1951年,鄂托克旗建立第三区(阿尔巴斯),巴音温都尔地区命名为四村;1956年,第三区(阿尔巴斯)更名为阿尔巴斯苏木,四村更名为千里巴嘎;1958年,千里巴嘎更名为巴音温都尔合作社,同年12月,将阿尔巴斯苏木改为乌仁都西人民公社、巴音温都尔合作社改名为巴音温都尔大队;1983年,大队改为嘎查,属阿尔巴斯苏木管辖;2005年,属蒙西镇管辖,现有巴音松布尔、阿门乌苏、脑音乌素、其格勒、达呼日敖包5个村民小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主要养殖羊。1965年2月出生的查汗毕力格,成长过程中时时刻刻都能听到老人们述说的南京“斯格腾札录”(即知识青年)的故事。2013年,嘎查组织30多位牧民慰问考察团专程到南京市慰问插队知青,在南京市召开了座谈会,有16位南京知青参加,并合影留念。5位知青已经离开我们,他们分别是黎亚民、陈天安、董明奕、焦宪文和高铿琦。2023年夏天,吴大同与黄德生、黄似培来过嘎查,吴大同还给嘎查捐赠党费1万多元,他们把巴音温都尔当作第二故乡,草原牧民也把这些南京知青看成自己人。

“56年来,我们相互之间往来不断,现在都有微信联系,时分八节互致问候,草原牧民和南京知青声连着声、心连着心,我们之间的故事应该算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典范吧。”支书查汗毕力格说,他们十分愿意配合课题组各位专家的调研工作,希望这些年草原牧民与南京知青来往的故事永久传颂,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佳话。

放过羊、当过兽医,现在是嘎查监督委员会主任的董存柱,1955年6月13日出生于巴音温都尔牧人家中。1968年10月26日,巴音温都尔大队贫协主席金巴、大队会计才吉尼玛从海勃湾市(今乌海市)借用二〇八地质队的敞篷汽车把16名南京知青接到三十里敖包(即四小队),16名知青分别是王小玲、张宏渝、董明奕、沈光亚、高铿琦、陈汇、陈沪、余小亚、李吾川9名女生和吴大同、黎亚民、焦宪文、丁建宁、彭宝华、陈天安、肖丰7名男生。他对吴大同印象最深:大个子,爱说笑话爱讲故事,打得一手好篮球,在农业和水利上劳动过,然后去党五子家帮助放骆驼。有两个冬天,我们6人(董存柱、吴大同、米奇道尔吉、康来才、扎嘎、浩岱)一起拉骆驼到海勃湾、公卡汉等地驮粮食等物品。“一路上,吴大同给我们讲历史故事,至今难以忘记的是昭君出塞。肖丰还给我们讲他和牧人查汉夫、巴图两位抓虱子的故事,让人惊叹。”董存柱说,查汉夫是一位满不在乎的男子汉,而巴图是一位颇有智慧的男子汉,查汉夫坐在炕沿边就着灯火,抽着羊腿骨做的水烟枪抓虱子,他随手捏过一只,朝嘴里一扔,门牙间啪的一声,肚皮破除,迸出一粒紫红的血珠。而巴图每晚脱衣睡觉时,都要把贴身棉毛衫翻个个儿,他说这叫“气死虱子衣”,衣服一翻个,虱子就翻到外面去了,等它辛辛苦苦好不容易刚从外面爬进来,巴图又把衣服翻过去,累不死虱子,也得饿扁了它,巴图的乐观豁达逗得董存柱眼泪都笑出来了。吴大同讲昭君出塞、肖丰抓虱子的故事几十年过去了,董存柱仍记忆犹新,劳动之余知青们还给他们讲了许多的故事。知青们不仅故事讲得好,头脑也特别好,与当地牧民们很快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亲密关系。“16位知青的名字我至今都能叫出来,和他们也常有联系,课题组好好宣传我们这种守望相助的民族关系,让更多人家喻户晓。”

青德玛于1963年7月6日出生,他的养父大名叫柴占海,奶名柴五子,养母叫本德核尔,他有个哥哥叫柴文中,南京知青李吾川插队落户时就住在他们家,李吾川比他大十岁,是南京第十中学68届初中生,在他们家帮助放羊,后来被派到海勃湾医院学医,回来后当大队赤脚医生,再后来到阿尔巴斯公社卫生院当了副院长。李吾川是个十分要强的“女强人”,在他的记忆中,李吾川获得过无数次嘉奖,1974年荣获伊克昭盟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1979年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光荣称号,1980、1983年两次荣获鄂托克旗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奖,1984年荣获呼和浩特铁路局直属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称号,1991年扬子石油化工公司先进个人奖,1992年荣获南京市希望工程志愿者,1994年荣获南京市下关区卫生局先进个人奖,同年荣获南京市下关区先进个人称号,1995年荣获南京市卫生系统第九届“白求恩杯”先进个人奖,同年荣获中共南京市下关区卫生局工委先进个人奖等,2009年至今为巴音温都尔嘎查捐赠1.1万元。

李吾川和翁冶中是在阿尔巴斯公社卫生院结的婚,之后她到呼铁局铁路医院上班,再后来调回了南京市。当年在青德玛家时,她叫青德玛的母亲“额吉”,青德玛去南京时,叫李吾川的妈妈为“南京妈妈”,因此,李吾川有一个妈妈(南京的),一个额吉(草原的),青德玛也是一个额吉(草原的),一个妈妈(南京的)。这些年来,她们家特别关心青德玛家,“我妈妈还应邀在南京过生日,其间,李吾川的妈妈领着我妈妈先后到上海市、杭州市、苏州市游玩,额吉回来后逢人便讲大城市到处都是好吃的、好看的,简直就是天堂。”青德玛说,2021年母亲去世时,李吾川专程来为她送行。李吾川在巴音温都尔担任赤脚医生时培养了郭金金等人学医,当年她不分白天黑夜,病人家属随叫随到,有时步走,有时骑骆驼,她从来都是满腔热情,一丝不苟。嘎查里好多年轻人都是她接生的,她在牧民心中留下了美好印象,牧民们亲切地称呼她“卓或目赛很额牧其”(优秀医生)。“现在,我们的孩子也和她们保持着来往,微信让我们更加便于联系和沟通,拉起话来十分方便。快递给我们搭建起南北天梯,我们互相邮寄特产,阿尔巴斯羊肉和奶食品、南京咸水鸭和细点心,享受美食的同时,这更是中华大家庭各族儿女休戚与共的精神内涵。”青德玛说。

董艮花是1948年3月出生在巴音温都尔嘎查,小时候上过几年夜校,学字唱歌,丈夫牛永昌曾经担任过大队长。当年,知青们常来她家吃饭、拉话、唱歌,董艮花的第4个孩子就是李吾川接生的。“那年她因为我快到预产期,没回南京过年,从腊月开始,她每晚和我睡在一起,白天到别人家看病,晚上照顾我。1977年正月十二,我的四女儿顺利出生了,至今我还念她的好呢,那些南京知青真是好后生好闺女啊。”董艮花说,牧民们做梦也没想到知青们会来这里插队落户,后来他们响应国家政策陆续离开草原,但是他们经常回来探望。1998年来过一批,2008年又来过一批,2018年有的人离开了人世,疫情期间还来过,2023年吴大同来过。董艮花说:“我们是同龄人,他们是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懂天文晓地理能说会唱,我现在还记得他们教我们学唱歌、织毛衣。我的手机里还有他们的微信联系方式,经常看到他们这些熟悉的脸面格外高兴。”

曾以先进牧民身份出席过1982年5月1日边疆少数民族青年参观团的阿拉腾其其格说,南京知青来巴音温都尔大队插队落户时,她已经四年级了,特别羡慕她们长得好看,又能说会唱、欢快活泼。记得有一年她肚子疼,李吾川已经是大队的赤脚医生,便陪同她一起坐毛驴车从家里走了一天才赶到海勃湾医院看病,医院大夫说是阑尾炎急性发作需要手术。手术后,李吾川伺候了阿拉腾其其格5天,她才出院回的家,“那时我特别感激她,这件事我永远铭记在心。这些年来,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一路向上,积极劳动、勤俭持家。”阿拉腾其其格曾经获得过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还有幸和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照过相,也参加慰问团去南京市看过南京知青,大家经常电话问候,到南京后受到他们的热情欢迎和精心服务,被感动得无法用言语表达。知青们也经常回草原,牧民们诚心诚意招待。阿拉腾其其格说:“不知是什么原因,这些南京知青和草原牧民结下如此深厚的民族感情,希望专家把我们之间的故事写成书,拍成电影电视,流传后世。”阿拉腾其其格对南京知情吴大同印象深刻,当年吴大同给牧民讲过他和同学给鄂托克旗领导写信的有趣故事,吴大同从小就喜欢看地图,把内蒙古地图从东看到西,写过7封信贴上8分钱的邮票投递出去,其他地方都泥牛入海,只有内蒙古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回信说,他们那里地广人稀,物产资源丰富,特别需要且欢迎南京知识青年来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牧民)的再教育,建设祖国北疆。鄂托克旗不但回信表态,而且付诸行动派团来南京市,当时驻留在鼓楼饭店做咨询接待报名等工作。吴大同是南京市第九中学的高中生,鄂托克旗回信在校内公开后,在学生中引起强烈共鸣,吴大同的学校里就有90多人来伊克昭盟插队落户。

阿拉腾其其格的二儿子毕力格于1984年12月6日出生在巴音温都尔,曾经在东方路桥集团民族艺术团拉过马头琴,他要向课题组调研人员表达自己的心愿之时,巧遇曾经在巴音温都尔插队的南京知青发来视频。知青们和在座各位打过招呼,特别邀请毕力格来唱两声家乡的歌曲,毕力格爽快地唱起了由他创作曲子的《巴音温都尔》民歌:草原深处有巴音森布尔峰,心灵深处是我成长的摇篮,天天在想念我成长的家园巴音温都尔,永远牵动着我的心弦巴音温都尔我的故乡。歌声通过微信连接起草原与南京两地亲人们的共同心愿,祝福草原更加美好,祝福南京更加漂亮,祝愿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之间更加亲密,祝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赤脚医生郭金金说,他出生于1953年10月20日,在巴音木仁学校初中毕业,南京知青李吾川是他的师傅,他跟着李吾川学会看病救人。李师傅的人品好,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和蔼可亲,郭金金家的老三就是李师傅接生的。南京知青和他们年龄相仿,王小玲稍微大点,他们个个都有特点,王小玲就像大姐姐一样关爱着所有的知青,关心他们的吃住、劳动等,特别是关心知青们与牧民相互之间如何处好关系。陈汇在劳动过程中不慎受伤,她的妈妈从南京市专程来看她,后来她到千里山民校当老师,柴文中就是她的学生。丁建宁和张宏渝是在巴音温都尔恋爱的,有一年夏天他们自驾车来草原旅游。张宏渝很有个性,那时上公路拦车,有时一天也拦不住,但你只要听从张宏渝的话,总能拦住。知青们从大城市来到巴音温都尔这个偏僻荒凉落后的草原牧区,不仅吃苦流汗,更有过困惑迷茫,但是,他们觉得挺受益。而知青们新鲜的生活方式像刷牙漱口、洗澡、晾被褥等等也影响了每一个人,改变了牧民的生活方式。嘎查牧民多次去南京市考察,也学会不少城市人的活法。“现在看来,南京知青来草原和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他们来说是有点艰苦了,但真正影响了我们三四代人之间的友情关系,这对于模范自治区建设肯定是好处多多啊。”郭金金说。

阿拉腾毕力格说,他是柴文中的儿子,1988年3月7日出生,李吾川是他的“南京姑姑”,青德玛是他的“草原姑姑”,她们都是他的亲姑姑。2019年12月,他到南京待了十多天,南京姑姑全程接待,让他们好好感受了今天大城市的美好生活,姑姑姑父给他们讲了当年他们在草原上的故事。南京知青中他俩的年龄较小,是在阿尔巴斯草原结婚成的家,姑姑在草原上还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姑父讲了他和另一位知青盖房子的故事,他们只用了40多天,就盖起了房子,而且在自己盖的房子里住了好几年直到离开草原。夫妻俩经常回草原看望当年关心爱护他们成长的牧民老乡,与草原牧民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对夫妻俩来说是今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夫妻俩还把这些故事讲给在新加坡做律师的孩子听,他们的孩子也来过草原。我们之间通过微信经常倾诉各自关心的问题,我特别感激新时代,也打算做出点样子来。”阿拉腾毕力格说。

一天的访谈很快就过去了,草原牧民所倾吐他们和南京知青的故事让我难以忘怀。巴音温都尔草原有山有水有草地,蒙古族和汉族都是当地人,突然来了16个南京知青,草原的生产生活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劳动中有了新的歌声,生活中增添了新的乐趣,当地人学会说普通话,知青也开始唱蒙语歌,阿尔巴斯山羊肉与南京咸水鸭成为来回馈赠亲朋好友的上等礼品。虽然知青们都陆续离开巴音温都尔草原,但牧民与知青之间的友情再也没有断过,而且越来越浓。近年来,这种交往交流交融的事情更加频繁更加可贵。

总之,在这些平凡的牧民中间,南京知青已经深深映入他们的心中,“斯格腾札录”已经成为他们普通生活中常说常新的一件不能或缺的事情。此次专访中,牧民们常常说起的王小玲,曾经在鄂托克旗第一中学当过老师,高中27班同学曾经写过“难忘恩师王小玲”的文章。文章说,王老师是南京人,先在阿尔巴斯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1979年,调回鄂托克旗第一中学成为他们的老师。她非常懂教育方法,很少直接批评学生,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学生。以削铅笔为例,学生们老是将铅笔屑削到教室的地面,王老师在班会上公开与同学们讨论了这件事,提醒学生准备一个小袋或先削到铅笔盒,下课后统一放到垃圾桶里,渐渐地大家都养成了不随意丢垃圾的良好习惯;1981年高考开始后,报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等都是自己的事,学生们根本没有什么经验,王老师教他们如何申报志愿,填写各种表格时的注意事项,答题时的情绪调整等等。1999年,王老师回来过一次鄂尔多斯,全体同学又一次相聚在鄂托克旗第一中学,回到校园,回到当年的宿舍,簇拥着久别的恩师。一切都感觉那么亲切,回想起来,从1981年毕业到1999年,20年过去了,学生们现在都已经四十多岁了,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都已成为孩子的爹妈,但每当回忆起高中的学习生活,总有一种难忘在里面,那就是王小玲老师诲人不倦的恩情。

在文章即将收尾时,我还是非常愿意引用《鄂托克旗文史资料》第四辑里的几句话:革命的年代,奉献的年代,追随的年代,闪光的青春让南京知青走进了鄂托克,从此以后,草原钟山紧相连;从此以后,塞北江南结下不解之缘。草原的乳汁、牧民的深情,哺育了他们茁壮成长;北疆的风雨、塞外的霜雪,锤炼了他们的坚强意志。这个尘土飞扬中昂首奋进的特殊群体,在鄂尔多斯高原上留下一段水乳交融的依依往事。这些往事可以让你泪流满面,也可以不经意地触动你的心弦,人们常说,大抵触动人心的,并不见得是轰轰烈烈或惊心动魄的事情,就如知青陈曼琳在《脚步匆匆不是梦》中说的,“十六七岁的花季岁月,正是上学求知的年龄,我却穿着一件大红色灯芯绒娃娃式外套,来到了内蒙古鄂尔多斯大草原。”当然,毋庸讳言,知青生活不是风景画、田园诗,他们有渴望、有浪漫、有思念,他们的生涯是曲折和不易的,他们对鄂托克、鄂尔多斯、内蒙古始终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因为岁月从未割断他们对第二故乡的深深眷恋,尤其应当赞叹的是他们中的“插友”如今还坚守在牧民中间。他们的青春岁月已然成为历史故事,或许历史总有挥不去的一页,但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踔厉奋发时代的各族儿女始终坚信:中华民族一家亲,携手共圆中国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最强音。

关闭